不能让公众的善意成为“卖惨”牟利的工具

短视频平台上,一些营销账号紧盯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虚假摆拍,引发关注。在相关部门及平台的合力打击下,此类虚假视频却屡禁不止。专家认为,查办难、处罚轻是其原因。需要构建“监管-平台-行业-公众”的协同治理体系,同时,短视频平台也需要从内容管理转向生态治理。(8月15日 《工人日报》)

“卖惨”并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虚构的“卖惨”——尤其是披着劳动者外衣、编造艰辛故事、利用公众善意换取流量的摆拍视频。这类视频看似关切弱者,实则消费弱者;看似揭示真相,实则制造谣言;看似引发共情,实则掏空社会信任。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件骑手马甲、一段煽情独白,就能让一个从未深度接触过外卖行业的人,摇身一变成“辛酸骑手”,收获百万点赞。视频背后,往往还有精心设计的“变现链条”:先以“诉苦”赚取流量,再借热度推销课程、带货盈利。这是对劳动者形象的亵渎,也是对公众情感的欺骗。

这种“卖惨”营销伤害了真实的劳动群体。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他们的工作本就辛苦。可摆拍视频将他们复杂、多元的真实面貌简化为脸谱化的悲情符号,把个体尊严降格为博取眼球的道具。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公众对劳动者形成刻板印象,更可能在社会心理中埋下偏见的种子。

这种“卖惨”营销消耗了社会的善意资源。善意是稀缺的社会资本,值得被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一旦公众发现自己被虚情假意操纵,往往会从“同情”转向“怀疑”,甚至在面对真实困境时也选择冷漠。

这种“卖惨”营销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虚假摆拍之所以屡禁不绝,在于成本低、收益高。几个道具、一段台词,便能收获巨额流量与可观收入。畸形的“流量逻辑”,驱使更多人效仿跟风,使平台内容生态沦为情绪操控的竞技场,真相与理性被不断稀释。

要铲除“卖惨”营销乱象,必须多方合力、精准施策。

监管要提效。对虚构身份、编造剧情误导公众的行为,应明确违规边界,依法从重处罚。违法成本必须远高于违法收益,才能让造假者不敢动“卖惨”的歪脑筋;平台要担责。从被动删除到主动预防,从单纯内容管理到整体生态治理,平台必须在算法推荐中降低虚假、煽情、对立内容的权重,让真诚、真实的表达获得更多曝光。对批量制造虚假叙事的机构和账号,应跨平台建立黑名单与联合惩戒机制;行业要自净。新就业形态企业要核实名字与身份,防止外部冒用。同时鼓励真实劳动者参与监督举报,形成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公众要擦亮眼睛。对于过于完美的“悲情剧本”,保持适度怀疑与求证,不被片面情绪牵着走。唯有公众提升辨识力,才能让虚假营销的土壤越来越贫瘠。

真正值得被看见的,是那些在风雨中奔波、用汗水换来美好生活的劳动者;真正值得被传播的,是真实故事、真情流露与社会正能量。我们不能让“虚构卖惨”淹没了真实的艰辛,不能让假象取代现实,更不能让公众的善意成为牟利的工具。清除虚假“卖惨”,不仅是为了还劳动者一个清白,也是为了还网络空间一片干净的天空。(孙维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