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口腔医院宋文英:以爱为舟,护航儿童口腔健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艳

在日照口腔医院的诊室里,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医患故事。而日照口腔医院副院长、儿童牙病防治中心主任宋文英的诊室,总是格外温暖——这里有孩子从紧张到安心的转变,有家长从担忧到信赖的眼神,更有一位医者7年如一日的耐心与专业,为孩子们筑牢口腔健康防线。从初入职场的青涩医师,到备受患儿喜爱的“牙齿卫士”,宋文英在儿童口腔诊疗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

诊室里的“耐心密码”

拆解看牙恐惧的“魔法”

儿童口腔科,是日照口腔医院里最“热闹”也最“难搞”的科室。相较于成人患者,儿童患者则要求医生更有耐心。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也很敏感,他们对看牙的恐惧,往往源于未知。” 宋文英说。为了拆解这份恐惧,她的诊室里藏着不少“小心思”。在她的诊疗台旁永远备着造型各异的气球和各式各样的可爱小贴画,这些“小礼物”,都是给勇敢孩子的小奖励。

记者看到,在治疗时,宋文英每操作一步,都会先在孩子手背上轻轻演示,“你看,像不像在给牙齿‘挠痒痒’?” 轻柔的动作、温和的声音,一点点驱散孩子的紧张。

“很多孩子第一次来都哭,宋医生几句话、一个气球,就能让他们配合治疗。” 一位陪孩子复诊的家长感慨道。

在宋文英看来,儿童口腔医生的耐心,不仅是时间的付出,更是“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的共情。她用耐心当粘合剂,把孩子对看牙的抗拒,粘合成主动配合的信任。诊室里慕名而来的患儿越来越多,家长们口口相传的“宋医生很温柔”、“宋医生看牙技术好”就是对这份耐心最生动的“点赞”。

沟通“翻译官”

让专业术语变成“拉家常”

2018年刚开始工作时,宋文英也走过弯路。和家长交流病情时,专业术语脱口而出,换来的是家长们迷茫的眼神。“‘釉质发育不全’‘深龋近髓’这些词,在我们看来是诊断,但家长听得一头雾水。” 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不能让专业成了沟通的墙,得把医学知识“翻译”成家长听得懂的话。

于是,宋文英开始把牙病讲成“牙齿小房子的故事”。“孩子这颗牙的‘墙壁’(牙釉质)坏了,细菌在‘房间里’(牙髓腔)捣乱,咱们得先把‘坏人’(腐质)清出去,再给‘墙壁’补补好。”宋文英说,如今,再和家长沟通病情,她像唠家常一样自然。“这就像给孩子补牙,就像给牙齿穿件‘保护衣’,能管很多年!家长听得明白,也更愿意配合治疗。”

这种转变,让医患从“单向告知”变成“双向奔赴”。曾经冰冷的病情交流,化作温暖的携手同行,宋文英也成了家长心里靠谱的“儿牙管家”。她常说,家长懂了,才能真正和我们一起守护孩子的口腔健康。

推行分级诊疗

为“童牙”护航更远

作为日照口腔医院儿牙中心主任,宋文英的思考从未停步。“儿童口腔问题越来越复杂,低龄患儿的行为管理、特殊儿童的诊疗适配、疑难病种的精准治疗,都需要更细分的专业支持。” 为了让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服务,也为了帮年轻医生快速成长,下一步,在儿牙中心她将推动实施分级诊疗方案——低龄患儿、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疑难复杂病例,由中高级医师“把关”;常规病例则由年轻医生接诊,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这一举措,既是守护孩子口腔健康的“升级方案”,也是为团队成长搭建的“登高梯”。“年轻医生需要临床打磨,患者也需要更精准的诊疗,分级诊疗能让两者都‘解渴’。” 宋文英说,在以后的工作中,她还将带领儿牙中心不断在服务水平和技术提升上下功夫,更好守护儿童牙齿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