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近日,一则武汉理工大学“大一新生带电脑入校需先提交申请书”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根据该校规定,如果想带电脑入校,需写一份申请书,包括姓名、班级、联系方式和申请理由,并且要定期向辅导员汇报个人学习成果,汇报周期为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此外,还需学生家长填写一份意见书。
在高校学习、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脑,其普及也达到一定比例的当下,这种被繁琐流程拉高门槛的“电脑使用权”让很多人目瞪口呆,虽然校方的理由听来用心良苦——因为此前一些学子总用电脑玩游戏,怕新生影响学业,因此加以管制。
大学如家长般的关切之心可以理解,但家长式、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却值得商榷。且不论“严控电脑使用”是否影响了学习、娱乐等正常需求,诚如有的学生在评论中质疑的,“那手机呢?怕学生带电脑打游戏,就不怕学生带手机打游戏吗?防不住的东西,不要去硬防。”
与此同时,这背后管理逻辑的偏差也暴露出来。大学是青年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是塑造完整人格、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校园应当以育人思维,激发个体主动性、内生力,而不是通过藏起来、捂起来、管起来“一个配件”“一件工具”来获得暂时的被动顺从。更何况,对大学生来说,日常有手机,出门有网吧,这种管控多少有些刻舟求剑,停于展现严格“姿态”,也偏离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了。而只堵不引,又如何保证一旦走出校门不报复性放纵?
近年来,高校中诸如此类的家长式、保姆式管理方式其实并不鲜见。强制晚自习、上课收手机、建立大学家长群、成绩单直接寄给家长,更甚者要求辅导员24小时“管家式包办”,经常引发讨论。这其中,既有理念的局限性,也源于高校在成绩、家长问责压力下的现实考量。
“与其用规矩编织安全的牢笼,不如用信任点燃自律的火种。”要知道“圈养”不是育人,过度管理打造的可能是另一个温室。唯有从“人”出发,尊重、理解、引导,平衡教育支持和独立规划、自我管理的空间,才能实现学生真正的身心成长。从这种角度说,高校需要有顺应规律的清醒,而非仅沉溺于眼前的理想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