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案例丨一纸协议让工伤维权陷僵局,法律援助使尘肺电焊工获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文璇

2023年春节前夕,潍坊诸城市的常某收到法院执行到账的33万余元工伤赔偿款,连同逾期支付的利息,一家人终于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重担。他紧紧握着山东浩远律师事务所律师郑美芳的手,送上一面写有“法律援助暖人心、优秀律师见真情”的锦旗,眼中满是感激。这起工伤维权案的圆满解决,不仅让常某重拾生活希望,更成为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生动范例。

祸不单行确诊尘肺

无效协议造维权僵局

时针倒转回2019年10月,某公司电焊工常某因“腰疼难忍”请假住院,医嘱需休养约一年。常某工作的九年多时间里,公司始终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失去收入来源的常某生活陷入困境,与公司多次沟通后,双方签订《补偿协议书》:公司为其补缴社保,另垫付社保费用6万元,补偿完毕后解除劳动合同;常某则承诺“不起诉、不投诉、不仲裁、不追偿其他费用”,否则自愿返还全部款项。2020年6月,公司履行协议后,与常某解除了劳动关系。

然而,住院期间的检查让事态发生了转折。常某被确诊为“电焊工尘肺一期七级”,经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鉴定为七级伤残。他向公司要求工伤待遇,却协商无果,只得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2021年,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扣除公司垫付的6万元社保费后,公司需支付常某工伤待遇24万余元。这一结果让常某难以接受。

由“访”转“法”渐破僵局

法援上门解维权心结

信访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到,常某的核心诉求是拿到足额工伤赔偿,但他无力支付律师费,更担心判决不利,对法律程序充满抵触。多次劝解无果后,工作人员联系了诸城市法律援助中心,希望通过法律援助化解矛盾。

诸城市法律援助中心迅速开启“绿色通道”,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主动跟常某进行沟通,一次性告知其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考虑到其行动不便,主动上门为其办理了法律援助手续。由于《协议书》的签订和仲裁裁决对6万元的扣减,常某对自己的诉求和相关证据的准备非常担心,对援助律师的要求很高,针对这一情况,中心特意指派擅长工伤与合同纠纷的山东浩远律师事务所律师郑美芳承办此案,向常某讲解法律规定,帮他梳理诉讼思路。

“《协议书》是在你尘肺工伤未确认时签的,不影响你主张工伤待遇。”郑律师耐心向常某解释关键法律点,逐步打消常某的顾虑。得知常某手中有与公司沟通的录音,律师立刻协助他整理出十几页书面录音文稿,与书面证据相互印证,夯实证据链。

立案前,常某坚持增加未经仲裁的诉讼请求,否则拒绝在起诉状上签字。由于常某耳聋无法正常对话,律师便将相关法律条款一条条写下来,反复说明“对于经过仲裁的案件,新增的诉讼请求倘若未经仲裁,法院不予立案”“错过起诉期将无法再维权”,直到常某明白为止。最终,律师赶在最后期限前在网上提交了立案材料,为维权保住了关键机会。

据理力争终获全胜

再接再厉保全额执行

案件开庭前,公司以“《协议书》约定应扣除6万元垫付社保费”为由提起诉讼,法院将两案合并审理。常某听说以后,担心公司“暗箱操作”,心情异常沉闷,几乎每隔两天就凌晨三四点给律师发微信询问进展。律师始终耐心回应,详细告知证据准备情况和庭审要点。

庭审中,双方围绕“6万元是否应从工伤待遇中扣除” 展开激烈辩论。援助律师直指核心:“《协议书》针对的是社保补缴,并非工伤赔偿,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尘肺属于职业病,相关待遇受工伤保险规定保护,公司无权扣除。”她结合录音证据和法律条文,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最终得到法官支持。2022年底,法院判决公司向常某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医疗费等共计33万余元。

案件尘埃落定,公司却拒不履行判决。律师随即代理常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推动采取限高等措施,两个多月后,公司迫于压力将赔偿款转入法院账户。此时已近春节,常某在办理支款手续时,得知公司未支付“从判决到支款期间的利息”,又提出要追讨这笔款项。郑律师放弃休息,查阅银行贷款利率算出具体金额,书面提交给法院执行法官,多次到法院对接或与执行法官电话联系,最终,利息全额执行到位,常某一家得以安心过年。

指派机构:潍坊市诸城市法律援助中心

承办人员:山东浩远律师事务所 郑美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