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突发截瘫,微创骨科急症手术半月助其站立行走

近日,山东省骨伤病中心微创骨科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15岁少年王明(化名)突发双下肢瘫痪,医护团队以“极速响应”完成检查、会诊与手术,从发现截瘫到手术切开仅用不到2小时,术后半月患者已能独立站立、部分自主排便,书写了一段“从瘫痪到站立”的生命奇迹。

急症突发,一夜双下肢肌力归零

7月的一天晚上,王明因“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活动受限3天”辗转至山东省骨伤病中心微创骨科就诊。入院时,他后背疼痛明显,剑突以下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仅2-3级,需人搀扶才能勉强行走。微创骨科主任医师张建新详细问诊查体后,初步以“胸椎管感染、肿瘤”将其收住院。

然而病情进展远超预期。次日清晨7点03分,医护人员接到消息:王明双下肢突然无法活动!查体发现,其剑突以下感觉平面完全消失,双下肢所有肌群(包括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后肌等)肌力均降至0级,肌肉无任何收缩,病理反射阳性,大小便也失去自主控制能力。

“胸髓是脊髓中最狭窄的部分,急性压迫超过6小时就可能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张建新当即判断,这是急性椎管内占位压迫脊髓引发的截瘫,必须争分夺秒手术减压。

从截瘫到手术切开仅用2小时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随即展开。张建新主任立刻联系放射科刘红霞主任,紧急安排胸椎核磁共振强化检查,精准锁定病因——椎管内大量黄色脓液压迫脊髓。此时,邓华亮院长和师伟部长也赶到病房查看患者,明确叮嘱:“务必充分沟通家属,全力推进急症手术减压!”

多学科协作机制迅速启动。在与神经外科会诊确认手术方案、征得家属同意后,“胸3-6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神经松解术”的术前准备同步推进。8点30分,王明被接入手术室,距离发现完全截瘫仅过去1小时27分钟,期间还完成了核磁共振及强化检查,速度之快创下科室急症处理新纪录。

手术由张建新与神经外科李蓉晖主任共同主刀。术中,医生们小心切除部分椎板,清除椎管内大量黄色脓液,对脊髓远近段进行充分彻底减压,并放置引流管。两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手术室门打开时,等待在外的家属早已红了眼眶。

半月康复肌力恢复至3级,可独立站立

术后的康复之路同样充满挑战。医疗团队为王明制定了个性化方案:术后输液抗感染、高压氧疗改善神经供氧、结合中医特色治疗促进神经修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王明的病情迅速好转:胸背部疼痛明显缓解,剑突至腰部、下肢及鞍区皮肤浅感觉完全恢复;双下肢肌肉出现明显收缩,髂腰肌、股四头肌等关键肌群肌力恢复至3级;更令人欣慰的是,他已能独立完成部分大小便,出院前甚至可在搀扶下下地行走,无支撑独立站立时间达3分钟以上。对比术前术后的胸椎强化MRI可见,椎管内原有的明显占位和脊髓压迫已完全解除。

速度与专业是挽救神经功能的关键

“胸髓压迫的黄金救治时间极短,我们比家属更急迫。”张建新坦言,该患者的急性感染性椎管内占位恰好位于最狭窄的胸髓区域,“及时手术减压是挽救神经功能的唯一机会,与家属的高效沟通和果断决策是本次成功的关键。”

山东省骨伤病中心主任李念虎表示,此次救治从发现截瘫到手术切开不到2小时,且完成了核磁共振及强化检查,“这既体现了微创骨科处理急症的专业速度,更饱含着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深切人文关怀。”他强调,多学科协作模式为复杂危重病例救治提供了核心支撑,该案例也为类似急症的规范化处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此次成功救治不仅彰显了山东省骨伤病中心在高难度骨伤疾病领域的技术实力,更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区域骨伤急症救治中的引领地位,为守护群众骨骼健康注入了更强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