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甜田 通讯员 张莹莹
若是几年前,8月30日突发急腹症的王先生,可能要辗转百里寻求救治。但这一次,恰逢滨医附院干部特训五期班“四季平安队”在北海医院开展共建联建活动,心内科和消化内科专家第一时间“配齐”了。这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北海医院在滨医附院的全面托管下,通过常态化共建机制所实现的系统响应。这段历史的沉重,与当下高效的救治能力形成了鲜明对比,更突显了医疗共建的深远意义。
渤海第一哨的难忘记忆
当天上午,滨医附院干部特训五期班"四季平安队"刚刚在"渤海第一哨"聆听老兵讲述那些因缺医少药而留下的终身遗憾。"当年有个战友的孩子,因为送医不及时,落下了终身残疾。"老班长的话语中带着沉重。这些故事,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边防医疗保障的历史欠账。
一场急诊背后的"共建联建"成果
上午十一时,北海医院心内科诊室的平静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一位面色苍白、手捂腹部的患者被家属搀扶进来。定期坐诊的滨医附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孙经武立即上前接诊。"哪里不舒服?像刀割一样还是胀痛?"孙经武一边细致问诊,一边快速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脏急症后,他敏锐地意识到病情的紧迫性:"快,送急诊抢救室!"抢救室内,监护设备的滴答声敲击着每个人的神经。"血压90/60,心率110!"护士紧急报数。"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孙经武沉着指挥,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慢。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抢救室门口——正在医院参加共建活动的滨医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牛琼闻讯赶来。她快速扫了一眼监护数据,上前仔细触诊患者腹部:"右上腹压痛明显,是典型的急腹症表现。立即给予镇痛治疗!"两位专家一个稳定生命体征,一个处理专科问题,配合得天衣无缝。
参与急救的医生后来回忆说:"那场面就像观看一场精心排练过的演示,每个动作、每个指令都恰到好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默契并非偶然。北海医院依托滨医附院全面托管,自开诊以来,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常态。总院派驻的百余名常驻专家,加上每月150余人次的坐诊专家,两个院区实行统一的诊疗标准、统一的操作规程、甚至统一的医嘱系统。让来自不同科室的专家能够随时如在同一间医院般无缝协作,为当地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一键直达"的生命通道
病情稳定后,医疗团队迅速启动绿色转诊通道,将患者无缝转入滨医附院消化内科进行后续治疗。患者家属由衷感慨,“这是多大的幸运,能在家门口得到心内科和消化内科两位专家救治,从抢救到转院,检查互认、沟通顺畅,就像在医院内部转科一样高效!”
全面托管模式的深度实践
这场高效的生命护航,是滨医附院与北海医院“业务共建联建”模式的生动实践与成功印证。在人才共建方面,滨医附院创新实施“专家领衔 骨干医师”双轨派驻机制,系统性构筑人才梯队,确保北海医院各科室均有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常驻一线。在管理联建方面,两地严格执行统一的质控体系,从病历书写、诊疗规范,到护理服务、药品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秉持同一标准、同一品质,真正实现两个院区医疗服务的同质化、标准化。这一切,只为一个目标,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
共建联建模式意义深远
对于当地群众而言,这种变化真实可感。一位正在复诊的老边防战士说,"以前生病了心里发慌,现在知道家门口的医院和百里外的大医院是一家的,心里特别踏实。"
这次成功的救治证明,通过"业务共建联建"模式,优质医疗资源完全能够深度下沉到一线,惠及基层。滨医附院用实践树立标杆:让专家"常驻"而非"做客",才是真正的资源下沉,建体系而非派个人,才是可持续的共建联建。
北海,这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热土,正在悄悄地变“医疗服务的苦海沿边”为“渤海沿边的医疗服务高地”。作为滨医附院在沿海边防地区的桥头堡,北海医院已成为守护边防基层军民健康的重要屏障。从往日"缺医少药"到今天"专家云集",它正在为更多沿海边防地区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