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毅 通讯员 张宇 烟台报道
早上六点多,于秀美就踏上了上班的公交车,她的包鼓鼓囊囊,里面装着三样“宝贝”:一个随身的笔记本,一把糖果,还有那个微信里有着1975个联系人的手机。
从家到单位,要至少倒两趟公交,用时一个多小时。这段时间,于秀美会翻开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梳理回顾近期的调解事项,准备新一天的工作。
从事社会治理工作20余年,于秀美坚守一线,通过化解一桩桩“小纠纷”,筑牢一方土地和谐稳定的根基。
一份联系人名单里的为民情结
2013年深冬,居民老陈裹着单薄的棉衣,到街道求助。
老陈的问题盘根错节:因历史遗留问题,他没有退休待遇,也没有生活保障没有住房,哮喘病一到冬天就加重。
于秀美翻出政策文件,一页页划重点,跑社保、跑住建,找其原本工作单位人员核查情况。有次下雨,她摔在台阶上,膝盖磕出淤青,还是一瘸一拐把补全的材料送了过去。
廉租房申请下来那天,于秀美带着工人去打扫,又自掏腰包买了棉衣、棉被。摸着厚实的衣服,老陈红了眼圈。逢年过节,于秀美和同事一起,带上米、面、油上门看望他,临走前总不忘叮嘱:“药按时吃,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
十年信访积案,在2023年春天画上句号。老陈在息诉罢访书上签字时,紧紧攥着于秀美的手:“于主任,这些年你帮了我这么多,我感激你也信服你。”
群众的“信服”,是比奖状更重的荣誉。
社区调解,是走进千家万户门槛的细功夫。于秀美对此深谙于心:“调解不是坐堂断案,得把心贴上去。”
芝罘区的各个社区,于秀美都是常客。居民见了她,远远就喊“于姐”。她像熟悉掌纹一样熟悉辖区每一条街巷,主动了解相关线索,对前来救助的群众热情接待。平时遇到居民,也总爱聊几句天,了解下家长里短。有人认为这些工作繁琐、枯燥,甚至是管闲事,可于秀美认为,调解员力量虽然微弱,可能在群众有难处的时候搭把手,就能消解很多矛盾,有意义更有价值。
于秀美的微信里,有着1975个好友,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社区居民和调解当事人。从最开始调解处理问题,到后面成为朋友,化解的矛盾越多,于秀美的朋友就越多。她的微信里,经常能看见这些前当事人发来的信息,互相问候,聊聊家常,有什么心事也愿意和她倾诉。
从刚工作时“不爱说话”的姑娘,到如今今成了居民口中“爱聊天”的于大姐,习惯的改变,源于多年的基层工作,源于把居民当家人的真心。这是用双脚丈量、用真心叩开无数家门换来的情谊。
一把糖里的调解技巧
作为金牌调解员、婚姻辅导师,退休后于秀美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婚姻调解上。芝罘区家缘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每天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这里,一颗糖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于秀美包里的常年装着一把糖,这把糖有两种“使命”:给登记结婚的新人,是“甜日子里的祝福”;给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则是“冷关系的暖手宝”。
今年4月,有对年轻夫妻抱着两个月大的婴儿来离婚,女方红着眼圈,男方梗着脖子,谁也不肯先说话。于秀美分别与夫妻两人进行了沟通,了解二人家庭状况。交谈过程中,获悉双方是因原生家庭差异导致的矛盾。于秀美分别给两人递上一颗糖:“婚姻不是永远风平浪静,有苦就有甜,有问题别冲动,先解决问题。”
经过几次反复沟通,两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和好如初。女方也激动地握着于秀美的手:“于姐,从来没有人替我说出这些话,谢谢你!”于秀美则又塞给他们两颗糖:“过日子就像剥糖纸,得慢慢来,才尝得到甜。”
做离婚调解工作,于秀美从不是简单的“劝和派”。多年的调解工作,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梳理出独特的调解技巧:对于家庭矛盾,她结合心理咨询,找到双方矛盾的关键所在,既解决当下问题也避免日后的隐患;涉及抚养纠纷,则法理并重,在吃透政策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找突破口。有经济压力的,她帮着联系社区公益岗位;实在感情破裂无法调解的,她也会帮着梳理财产、约定探视孩子的时间,“好聚好散也是种体面”。
2018 年来,经她调解的离婚纠纷劝和率超过 40%。她带领调解团队让5000多对“婚变夫妻”破镜重圆,为1万多个“险象家庭”化解危机,其牵头负责的调解项目获选山东省妇联“最受妇女儿童欢迎社会服务项目”和全国妇联“全国女性社会组织特色项目”。
“在对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元的治理服务上,于秀美做出了突破贡献。”芝罘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300本调解笔记里的民心温度
2024年夏天,奇山街道一小区5栋楼突然停水。物业和居民各执一词,眼看就要起冲突,腿疾犯了的于秀美拄着拐杖站到中间:“先解决水的事,别的咱们坐下来聊。”
这个小区情况复杂,物业和居民之间长期有矛盾,此次也是因部分居民拒缴物业费引发。她一边联系自来水公司紧急送水,一边物业、居民两头跑。长期积攒的矛盾让双方互不相让,于秀美只能一趟趟爬楼对接协调,一个个问题梳理解决。意见记了小半个笔记本,解决方案也写了一版又一版。
最终,物业和居民握手言和,签定“定期沟通协议”,问题顺利解决,于秀美则在床上躺了两天。居民来探望时,她还在梳理笔记本上的资料。
这样的笔记本,也是于秀美的一件法宝。
从接触调解工作开始,于秀美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平时遇到问题,就随手记录下来。深入开展调解工作后,她更是通过记笔记辅助工作:每个当事人的诉求是什么,其家庭情况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有记录、有思考、有分析。这样的备忘录伴随着于秀美的调解生涯,平均每个月她就能形成一本笔记,忙碌的时候半个月就能记完一本。2000年以来,这样的本子她用过300多本。
翻开本子,有的是记录当事人的电话号码,有的是画着户型图的邻里纠纷,还有用红笔标注的 “重点关注”,一笔笔记录的是群众的信息,也是于秀美为民服务的一片真情。
居民葛阿姨因老伴去世,子女在外地,长期独居情绪低落。于秀美便经常找她聊天,在发现葛大姐的唱歌爱好后,便协调社区组建了一个老年人歌舞团。有了歌舞团,葛阿姨的脸上重新浮现了笑容。居民姜女士一家住的单位福利房,突然遇到单位收房,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况。于秀美获悉后,一边帮其寻求法律援助,一边找姜女士的单位进行沟通。法理情多管齐下,其单位最终放弃了收房。
这些故事,在于秀美的笔记本上可能只能短短几句话,但背后却是其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常年劳累让她的腿出了问题,严重时要拄拐杖,同事劝她歇歇,她却说:“年纪大了,能帮大家解决问题,心里比啥都舒坦。”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温暖传递
“于姐,这个案子我拿不准……”调解室里,调解员小吕问。于秀美凑过去,指着上面的记录:“你看,这对婆媳都提到‘孩子吃饭’,突破口就在这儿。”
这样的场景,在芝罘区婚姻登记处、芝罘区综治中心家事调解室等很多地方就能看到。于秀美在哪儿,一群调解员就在哪儿。
1963年出生的于秀美已经退休7年,却仍然活跃在政法战线的一线:每周一、三,她在芝罘区政务服务中心婚姻登记处值班,为离婚夫妻提供婚姻辅导,调解家事纠纷;周二、四,则在烟台市妇联接听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专门为女性市民提供帮助;周五,一般在芝罘区综治中心家事调解室调解纠纷。
她不仅自己做好调解,也致力于带领团队开展工作。现在,她牵头的调解团队已经成长为到有20多名固定成员、100多名志愿者的调解团队,于秀美总说:“一个人精力有限,大家一起干,才能帮更多人。”
矛盾纠纷的化解不是单一的工作,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还需要有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等专业知识。她把调解经验整理成“调解三字经”:“先倾听,再共情,找焦点,解心结”。为掌握最新的政策,她总是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查阅资料,还定期请律师、心理咨询师来培训,“现在的调解,得懂法、懂心理,不能光靠‘嘴皮子’。”
虽已年过花甲,可于秀美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有使不完的劲儿。坚守基层社会治理25年,她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中国百名社工人物、中国最美志愿者、山东省齐鲁和谐使者、烟台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烟台市十佳社工、烟台好人、芝罘区劳动模范等荣誉,可在内心,她仍是一名普通的调解员。
她常说:“调解工作没有惊天动地,不过是把别人的难处当自己的事,把居民的心事当家里的事。能让社区里少点矛盾、多点笑声,我这一辈子,值了。”
当万家灯火渐次点亮城市,于秀美或许仍在末班车上翻看笔记,或许在倾听当事人的诉说。二十余年的调解工作,铺成了一条独特的心路:一头扎进生活最真实的褶皱里,另一头则通向千门万户重新舒展的眉头与安宁的夜晚。
这个一辈子扎根社区的调解员,用最朴素的坚持注释了何谓“枫桥经验”的生命力——民心是秤,能称出每一份真心的重量;岁月是笔,会记下每一个温暖的瞬间。把平凡岗位站成温暖灯塔,让每寸光阴都照见民心所向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