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的故事——生命的另一种律动

鲁网8月26日讯在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某个角落,有一个特殊的地方——血液透析室,这里没有手术室的紧张氛围,也没有急诊室的争分夺秒,但却承载着无数生命的重量。

每天,透析机规律的运转声像一首无声的歌,陪伴着那些依赖它生存的人们,他们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躺在这里,让血液在体外循环过滤掉毒素,再重新流回身体,这不是普通的治疗,而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透析室的“老熟人”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透析室已经亮起了灯。护士们熟练地准备着机器,调整参数,等待第一批患者的到来。6点半左右,62岁的潘叔准时出现在透析室门口,12年的透析生涯让他的手臂上布满了针眼,像一本厚重的“病历”。“潘叔,今天血压126/78mmHg,比上周稳定多了。”护士小郝一边记录一边说,“那当然,我闺女现在天天盯着我的饮食,连咸菜都给我换成低盐的了。”潘叔笑着伸出胳膊。李阿姨为了缓解透析前焦急等待的心情,正在织一件红色的小毛衣,“这是给我孙子的新年礼物。”她手上的毛线针灵活地穿梭着,“每周三次,一年能织上几件呢。”她拿出手机展示这几年完成的作品:围巾、帽子、手套,每一件都针脚细密,色彩鲜艳。

在这里,每个患者都有自己固定的床位、熟悉的责任护士和特殊的习惯:王阿姨每次都要带着自己的小毯子保护老寒腿;年轻的肾友小孙一定会带着他的手机支架方便看手机;退休教师赵奶奶总爱和护士们分享一些养生知识,这些细节构成了透析室独特的“生物钟”。

4小时的“躺平”人生

对普通人来说,躺4个小时可能是一种享受,但对血透患者来说,却是必须忍受的“静止时光”。8号床的小李,超级喜欢钓鱼,每次来透析都把他遇到的有趣事跟身边的人分享;张叔是一位老肾友了,他经常会给大家讲解一些控水小技巧,在他的影响下,他床旁边的这些“邻居们”自律性也越来越好。这些被迫“躺平”的人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保持着生命的活力。

透析室营养补给

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和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合理的营养补充对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为了避免患者透析结束后因为营养流失而导致的饥饿、疲乏等不适,科室每班次为患者提供部分小点心等食物,这些食品不仅方便食用,还能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蛋白质,更好地维持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让每一次治疗都更有保障。

科技赋能:为生命保驾护航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室也在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服务。如今,透析设备越来越先进,不仅提高了透析的效率和质量,还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比如,CRRT 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绳梯穿刺技术、MUST穿刺技术的开展,极大地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有效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缓解了患者的穿刺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正在临床试验中的生物人工肾,将干细胞技术与微型芯片结合,有望实现“可穿戴肾脏”,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透析室里的“生死之交”

在这里,肾友们不仅是“同病相怜”,更是互相扶持的伙伴。有人刚刚确诊尿毒症被通知需要透析时崩溃大哭,是老病友安慰他:“别怕,我透析15年了,照样活得好好的。”有人家里没人接送,其他患者家属主动帮忙:“顺路,一起走吧。”肾友“小王”是科室里最年轻的一位患者,每次来都是元气满满的,肾友们都喜欢跟他聊天,他也经常故意逗大家开心,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甚至有人离世时,病友们会默默去送送他,纪念这位“老战友”。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血液透析室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充满坚韧与温情。他们或许无法彻底痊愈,但他们学会了与疾病共处,在每一次透析中,延续着生命的希望。

“透析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如果你身边也有血透患者,请给他们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因为他们的生命,仍在热烈地跳动。 (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