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赵鹏、李玲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战精神,近日,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沂’路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5名学子踏上神圣的沂蒙大地,以实地探访为笔、云端宣讲为墨,在重走红色足迹中深挖沂蒙精神内涵,让红色星火跨越山海、生生不息。
为了让宣讲兼具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出发前,团队成员埋首于浩瀚的文献、音视频资料,梳理沂蒙革命脉络。面对堆积如山的素材,一场热烈的“头脑风暴”在团队中展开:聚焦“沂蒙红嫂”的巾帼大爱?突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血肉联系?还是融入“今昔对比”展现精神历久弥新?最终,大家决定融合多元视角,搭建一个贯通历史纵深、激发情感共鸣、关照现实价值的宣讲框架。
抵达临沂,团队首站便拜访了关键人物——于爱梅。她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也是学院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的指导老师。在于老师家中,学子们凝神倾听她讲述奶奶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革命后代、母亲张淑贞救治伤员的感人事迹,以及她本人20余年来奔波全国各地义务讲解沂蒙精神的故事。随后,团队成员们循着革命印记,先后走进东夷文化博物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在峥嵘岁月的印记中叩问初心使命,汲取信仰力量。
参观过程中,宣讲员们边看边思边议,随时打磨讲稿。他们依托真实历史场景,就地开展沉浸式宣讲并同步录制微视频。这对毫无拍摄和表演经验的学生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里的语气可以再沉重些,更能传递对英烈的缅怀之情。”在“导演组”的建议下,一段三分钟的视频,往往需要反复拍摄近十次,直到呈现出最动人的效果。
“大家看这辆独轮车,车辙里藏着怎样的秘密?”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成员谢光裕指着文物动情讲述,“当年,朱村百姓正是推着这样的独轮车,穿越炮火将物资送到前线,以无畏的勇气和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战斗的胜利。”5名宣讲员分别聚焦沂蒙精神的起源、党的群众路线、沂蒙红嫂群体、朱村保卫战以及华东解放战争重要历程,以五个相互勾连的历史切片,串联起沂蒙精神在不同时代坐标中的鲜活实践与永恒光芒。
“亲临历史现场,才真正读懂‘军民同心’这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付出。这是沂蒙精神最滚烫的注脚,也是抗战精神在此地的生动写照。”成员李泽森感慨道。朱佳昀则坚定表示:“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让这些故事跨越时空,深入人心,是我们的责任。”
据悉,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自2024年10月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播撒红色火种。此次实践成果将转化为一系列微宣讲视频,持续拓展“云端思政课”的覆盖广度和影响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生机。【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