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皮教发 实习生舒子悦)8月12日,细雨轻洒黄陂区蔡店中学,暑假中的校园静谧安然。校园办公室内,丁凤华老师坐在办公桌前,翻开那本早已烂熟于心的语文课本,精心筹备新学年的课程。新学年,是她在乡村中学耕耘的第30个年头。
以生活为课堂 让知识浸润乡土
1995年,丁凤华踏入蔡店街道长生中学,成为一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彼时,面对农村中学破旧的教室、斑驳的黑板,她没有丝毫退缩。选择留守乡村,源于她对家乡的深厚眷恋与强烈的责任感。“我从农村中学学到知识,得以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里的孩子同样需要有人为他们推开世界的窗户。”丁凤华坚定地说。
为了让枯燥的语文课变得生动鲜活,激发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热爱,丁凤华将生活巧妙融入课堂。讲《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她带学生到溪边聆听鸟鸣;学习鲁迅的《故乡》,她引导学生观察留守老人的皱纹,写下“乡土中国的表情”;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她让孩子们回家了解父母的辛劳。学生佳敏回忆,丁老师讲授《沁园春·雪》时,豪迈朗诵,质朴身影与诗词交织,让贫瘠的山村课堂绽放诗意光芒,那一刻,佳敏和同学们深深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学习动力倍增。
以师心为灯火 为留守童年点亮希望
1996年,丁凤华进入蔡店中学任教。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全校近半数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作为班主任,她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成为孩子们的“临时妈妈”。她的办公室抽屉里常年备着感冒药、创可贴和糖果,学生的每件小事在她心中都是大事。
学生小博性格内向,成绩下滑。丁凤华家访时发现,小博日记本里夹着全家福,照片背后写着“我想爸爸妈妈”。此后三个月,她每周末骑车到小博家,陪他做饭、辅导功课,还教他种菜。渐渐地,小博的日记里多了对生活的期待:“丁老师种的黄瓜开花了,黄澄澄的真好看。”如今,这个曾经不爱说话的男孩已考入理想高校,立志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在丁凤华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有一份“秘密成长档案”,记录着生日愿望、家庭状况、思想波动等信息,以便她更好地关心学生,让家长放心。学生丽萍的父母常年在外,她曾向丁老师透露出无法过生日的遗憾。丁凤华了解后,在丽萍生日当天,和全班同学一起为她送上生日祝福。这份简单而温暖的仪式感,让丽萍感受到家的温度,当场流下幸福的眼泪。“在丁老师班上,总能感觉到家的温暖。”这是每届学子对丁凤华的共同评价。
以创新为舟楫 带乡村教育驶向未来
从教30年,丁凤华既有坚守,又有创新。尽管已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她从未停止学习。2024年,教育进入数字时代,她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将最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引入农村中学课堂。如今,她的课堂上,常能看到她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云游”故宫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为学生推开世界之窗的同时,丁凤华也积极引导年轻教师投身乡村教育。在蔡店中学,她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打磨课堂。青年教师陈莉初登讲台时紧张得语无伦次,丁老师逐字逐句帮她修改教案,陪她深夜练习板书。“丁老师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我们要做山里娃的摆渡人。”在丁凤华的影响下,6名青年教师成长逐渐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
2025年春季学期,丁凤华主动申请担任新入职教师的导师。她带着年轻教师走遍蔡店的山山水水,告诉他们:“教育不是在黑板上种庄稼,而是在泥土里培育希望。”在她的引领下,青年教师们设计的“山野课堂”“田间写作”等特色课程,让乡村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30年坚守,丁凤华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或投身家乡乡村振兴,或在城市发光发热。无论身在何处,他们总会在教师节向丁凤华送上问候。他们总说,丁凤华就如同乡村的溪流,持续为学生们提供改变命运的力量。【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