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走出“浪浪山”,更要打破“心之墙”

这个夏天,《浪浪山小妖怪》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小猪妖那句 “我想离开浪浪山” 的喟叹,像一颗石子投进无数人的心湖,激起关于 “突围” 与 “成长” 的涟漪。有人说,浪浪山是困住梦想的牢笼;也有人说,每个试图突破自我的人,都曾是浪浪山里那个渴望看见更广天地的小妖怪。对于青年干部而言,这场银幕内外的讨论,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他们在舒适圈、思维圈、人际圈中寻求破局的真实轨迹。

打破 “温水煮蛙” 的舒适圈,在攻坚克难中淬炼真本领。浪浪山的小妖怪们习惯了大王洞的既定规则,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消磨斗志,正如部分青年干部在 “按部就班” 的工作节奏中陷入 “舒适陷阱”。北京洪灾中,那些跳出办公室 “安乐窝”、纵身跃入洪流的年轻身影,用 “不避险” 的担当证明,成长永远发生在 “踮脚够得着” 的挑战里。青年干部当主动认领乡村振兴的 “硬骨头”、基层治理的 “矛盾窝”,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褪去稚气,把 “温室里的娇弱” 炼成 “风雨中的坚韧”,让 “攻坚克难” 成为打破舒适圈的通行证。

突破 “坐井观天” 的思维圈,在开拓视野中激活新动能。小妖怪们困于浪浪山的物理边界,更困于 “大王说的都是对的” 的认知局限,这与部分干部 “用老经验应对新问题” 的思维定式如出一辙。面对数字化治理的新课题,有的干部仍固守 “纸质台账” 的旧习惯;推进产业升级时,还陷在 “传统路径” 的依赖里。真正的破圈,是像小猪妖尝试 “箭上绑火” 那样勇于创新,既要沉下心学党的创新理论,用新思想打破认知壁垒,也要走出去借鉴先进经验,在 “他山之石” 中拓宽思路。唯有让思维从 “闭环” 走向 “开放”,才能在时代变革中把握先机,让 “创新求变” 成为突破思维圈的导航仪。

走出 “画地为牢” 的人际圈,在深入群众中厚植真情怀。浪浪山的小妖怪们局限于 “妖怪群体” 的交往,而青年干部若只在 “体制内” 的小圈子打转,便会与群众渐行渐远。就像有的干部下基层 “走马观花”,与群众交流 “官腔十足”,实则是给自己画了一道无形的 “隔离圈”。破圈之道,在于像小猪妖最终靠近村民那样,主动 “拆掉心墙”:多坐群众的 “灰板凳”,听田间地头的 “土办法”;常去街头巷尾 “唠家常”,把 “群众语言” 变成 “工作方言”。当干部的 “朋友圈” 里多了老农、小贩、快递员,为民服务的初心才会落地生根,让 “扎根群众” 成为打破人际圈的金钥匙。

从浪浪山到现实职场,“圈层” 从来不是成长的保护罩,而是需要跨越的分水岭。青年干部打破舒适圈,是为了在磨砺中强筋骨;突破思维圈,是为了在变革中开新局;走出人际圈,是为了在亲民中守初心。三圈皆破,方能解锁成长的全部密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既做 “勇闯浪浪山” 的突围者,更当 “服务千万家” 的实干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汪唯(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黄陂区委组织部 )

责编:陈泉【责任编辑:沈素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