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他还是孩子”成为蔑视规则的“借口”

8月7日晚,从深圳执飞大连的南航CZ616 航班上,一起因熊孩子顶座引发的打架事件,将家庭教育的痛点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记者从大连机场公安派出所证实,警方已介入调查处理。而目击乘客提及的熊孩子妈妈那句“他还是孩子,你就不能体谅他吗?”,更是成为这场冲突中最刺眼的注脚。(8月8日 贵阳晚报)

“他还是孩子,你就不能体谅他吗?”这种无原则的护短,不是爱而是害。它让孩子误以为 “犯错无需代价”,将任性当个性,把蛮横当本事,最终在社会规则面前屡屡碰壁。“父母在孩子眼里什么样,孩子往往会是怎么样”。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若父母不能为孩子做出正确示范,对孩子一生都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面对孩子的错误,及时纠正是家长的天职。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6-12岁是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此时的每一次纵容都会固化不良行为模式。事件中男孩的持续顶座行为,若家长能及时制止并引导道歉,本可避免冲突升级,也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然而,家长这般无底线的纵容,只会在孩子心里种下负面的认知。

毋庸置疑,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 “爱” 是一种智慧,要把握科学的尺度,更需要合理的方式。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明辨是非、敬畏规则。4 年前江苏宿迁的案例早已给出示范:孩子用墨水弄脏整栋楼,家长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带着孩子挨家道歉、监督清理,让孩子在烈日下亲身体验过错的代价。这种“让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教育,才是对成长最珍贵的馈赠。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用理性与智慧为孩子划定边界。当“熊家长”们收起那句“他还是个孩子”,转而教会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的公共空间才能少一些闹剧,多一些文明。(樊树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