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症“秒开”处方,用药安全如何保障

在电商平台搜索药品名,选中后点击“开方购买”,填写用药人信息、勾选确诊疾病、点击确认提交…… 一套流程走完,重庆高校学生张雪(化名)顺利完成线上购药。两天后,因练“科目二”频繁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的她,就收到了这款朋友推荐“缓解紧张”的处方药。记者调查发现,处方药线上销售中,不问症“秒开”处方的乱象普遍存在,用药安全如何保障?(8月11日 《法治日报》)

陕西市民王先生的网购经历更令人心惊:在某健康平台购买处方药时,仅上传身份证照片,未描述症状、未提供病历,系统便“秒速”生成电子处方,顺利购得抗生素类药物。这种“隔空开方”并非个案,调查显示,部分线上诊疗平台为追求流量,将处方开具流程简化成“走过场”,让本应严谨的用药环节沦为可随意突破的“纸面规定”。

“秒开处方”的乱象早已突破医疗安全底线。一些平台打着“便捷就医”的旗号,实质却在推行“不问病情、不看诊断、不查过敏史”的“三无诊疗”:消费者只需勾选症状关键词,系统就自动匹配处方;更有甚者直接跳过问诊环节,付费即可获取处方笺。这种流水线式操作,让处方药与普通商品无异,完全无视“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铁律。当抗生素、精神类药物等特殊药品通过如此宽松的渠道流入非正规使用场景,不仅可能延误治疗,更可能因药物滥用、过敏反应等引发严重健康风险。

乱象滋生的根源在于多方责任的集体失守。部分平台把商业利益摆在医疗安全前面,通过算法优化“简化”诊疗流程,甚至默许商家“挂证开方”——用闲置医师资质备案,实际由非专业人员操作处方系统。监管层面存在的“线上巡查难、证据固定难”等问题,也让不法商家有机可乘。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费者对“便捷购药”的过度追求,无形中助长了违规行为,许多人觉得“自己懂药”“老毛病不用问诊”,却忽视了个体病情差异可能带来的用药风险。

用药安全关乎生命健康,线上诊疗绝不能成为监管盲区。整治“秒开处方”乱象需要筑牢多重防线:监管部门应强化技术赋能,建立线上处方追溯系统,实现处方开具、流转、使用全链条可追溯,对开具频率异常、用药匹配度低的处方自动预警,对违规平台实行“一票否决” 式处罚;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在线问诊—医师审核”全流程管控,杜绝 “机器开方”“代开处方”等违规操作;医疗机构也需加强医师资质管理,将线上诊疗纳入医师考核体系,严防资质滥用。

从网售医疗器械的“资质裸奔”到线上处方的“秒批乱象”,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便利,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处方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销售必须坚守“先诊疗后用药”的底线,任何简化流程、规避监管的行为,都是对生命健康的漠视。当每一张电子处方都经得起专业诊疗检验,当每一次线上购药都严守安全规范,才能让“互联网 医疗”回归服务民生的初心,而非沦为少数人逐利的工具。守护用药安全的红线,就是守护每个人的生命底线。(王恩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