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泰斗丁玉兰女儿付晓梅: 在排演《半把剪刀》过程中继续发现母亲

大皖新闻讯 2024年9月1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在合肥病逝。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直在抱病改编庐剧《半把剪刀》。让人遗憾的是,最终老人没能看到《半把剪刀》上演。2025年8月8日,大皖新闻记者从丁玉兰五女儿付晓梅处获悉,《半把剪刀》在母亲去世半个月后完成彩排。目前他们还在打磨完善一些细节,等时机成熟,将会公演。回望母亲去世这一年来的时光,付晓梅表示,“在排演《半把剪刀》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母亲、理解母亲为发扬传承庐剧所做的一切。”

家人见证 《半把剪刀》首次彩排

8月8日下午,在合肥市三孝口一家单位的三楼会议室里,合肥玉兰庐剧团正在排演《半把剪刀》第二场。舞台上,一男一女和着鼓点音乐正在演唱。

丁玉兰的五女儿付晓梅忙着协调排演现场的一应事务,忙中偷闲的付晓梅向记者介绍舞台上的排演,“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个女演员唱的是庐剧中的‘中路寒腔’,男角唱的是小生调。”

付晓梅表示,母亲去世后,留下了还没排完的《半把剪刀》。玉兰庐剧团决定按照丁老的要求,早点把这部戏给排出来。“那几天,大家几乎都是加班加点在忙,都想着赶快能看到《半把剪刀》上演。”

8月8日下午,玉兰庐剧团排演《半把剪刀》第二场。

2024年9月底,在丁老去世半个多月后,《半把剪刀》进行了彩排。彩排当天,付晓梅兄弟姐妹五人都准备到场见证这个对他们来说的重要时刻。“排演《半把剪刀》是我母亲留下的一个遗愿,我们把它排出来,算是告慰老人家在天之灵吧。”

可是,让付晓梅遗憾的是,因为她在多家老年大学教授庐剧课程,时间错不开。彩排当天,付晓梅在一家老年大学课堂里,正带领老年学员学唱庐剧。

一直以传承母亲留下的精神遗产为己任的付晓梅表示,“我相信,母亲也能理解我的吧。”

继续完善 将于近期推出公演

据付晓梅介绍,8月8日的排演,几位演员11点半就来到现场化妆了。当天排演了《半把剪刀》的第二场,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沟通。到下午4时,这一次排演才结束。

从去年9月以来,这样的排演已经进行了很多次。付晓梅表示,《半把剪刀》首次彩排后,他们一直通过排演对其进行细节上的完善。

8月8日下午,付晓梅和同事一起讨论《半把剪刀》。

《半把剪刀》一共7场,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排演一场,从唱腔、舞台动作、唱词等一点点推敲。在排演的过程中,导演陈秋萍可能会随时叫停,“这个地方的唱腔感觉不是那么到位,你可以回去好好琢磨一下。”付晓梅表示,每排演一场,哪怕能发现一个很小的问题,他们也会感到非常满足。“推出《半把剪刀》是母亲留下的遗愿,他们要把这部戏尽量做得尽善尽美、不留遗憾。”

这部被无数庐剧爱好者寄予厚望的《半把剪刀》何时能与公众见面?付晓梅表示,今年9月11日是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此外母亲的生日在中秋节前后。这部戏可能会围绕这两个重要节点推出,具体还在和相关方面协商才能定下来。

通过细节 重新理解发现母亲

俗话说,知母莫若女。可是在母亲离开后,付晓梅突然发现自己对母亲有些方面的了解还是空白。“母亲去世这一年来,我总想通过一些细节来回想她的生活,重新发现母亲。”

丁玉兰老人用过的《半把剪刀》曲集。

8月8日下午4时,《半把剪刀》第二场排演结束,记者和付晓梅一道前往丁玉兰生前住所。走出剧场出人民巷上长江路,在桐城路口经斑马线到了长江路北侧继续前行,就来到六安路一个老旧小区里。

付晓梅告诉记者,这是从排演庐剧场地到家之间的一条路,母亲生前曾无数次走过。“到了后期,她很不舒服了,还是让人用摩托车带着她去剧场看剧目排演。”

付晓梅表示,母亲去世后的这近一年时间,他们在排演《半把剪刀》的过程中,也渐渐体会母亲为庐剧的传承发展殚精竭虑的一生。

付晓梅介绍,母亲去世后,老人的住处暂时空置。不过,她和哥哥姐姐们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人过来,分类整理老人家留下的几大箱遗物。他们在整理这些包括演出证件、获奖证书奖章、邀请函件、刊物摘编、文章书信、自传材料、磁带影碟等遗物时也在回顾母亲的一生。

丁玉兰用过的手电筒和放大镜还放在床边的桌上。

有一天,付晓梅看到了母亲床边桌上放着的手电筒和放大镜,她回忆起很多个夜晚,视力不好的母亲坐在被窝里,将手电筒打开,拿着放大镜费力地看剧本,有时还会写下什么。每次看到这个场景,付晓梅都会心疼地责怪母亲怎么还不睡觉。

“我母亲真是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发展传承庐剧中去了,感觉她瘦削的身体里总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如今斯人已去,看到母亲用过的手电筒和放大镜,付晓梅忍不住潸然泪下。

说起母亲,付晓梅潸然泪下。

付晓梅现在在多家老年大学代课,教授庐剧唱法。有的学校比较远,付晓梅6点40分就要从家出门。授课结束,付晓梅到家往往已是中午时分,“那时就不想回家煮饭了,就在街边随便吃点东西再回来。”

有一天,付晓梅在一家老年大学上完课往回赶,在路边一家小吃店吃面条。窗外是一条街道,南来北往的人行色匆匆。那一刻,付晓梅想起母亲退休后,也在合肥几所老年大学义务授课,她一定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和母亲经历过类似的生活场景,付晓梅表示,“我渐渐感觉,我和母亲非常像。”

捐出遗物 继续发展传承庐剧

进入人生暮年的丁玉兰,精力大不如前。为了避免遗忘重大事项,她总是把每天做了哪些事情、第二天有什么安排等随手写在台历上。这渐渐成了晚年的习惯,成了老人的“日记”。

付晓梅说母亲的这些遗物将捐给博物馆。

在整理母亲留下的遗物时,付晓梅翻看母亲留下的文字,常常看着看着就哭了。在2024年初的一页日记中,老人对2023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这一年工作有很多不顺,是因为我身体不好。希望新的一年,能保佑我把手头的工作完成。”付晓梅看到这里,回想到当时老人身体已经非常不舒服了,可是她想到的还是怎样能利用宝贵的时间为传承发展庐剧做点工作。那一刻,付晓梅忍不住对着母亲留下的这页日记失声痛哭。

8月8日下午,在丁玉兰故居,记者看到地板上放着一口箱子上还摞着纸箱子和手提袋。 “这都是我们最近打包整理出来的一些物品,马上就要送给博物馆了。”对这些带有母亲印记的各种物件,付晓梅多少有些不舍。不过,她表示自己和哥哥姐姐们也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把这些母亲遗物捐给国家相关机构,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丁玉兰和进一步发展传承庐剧。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

编辑 汪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