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武汉市民刘小姐向记者反映,2024年她为顺利通过考试,花费2万多元在中公教育报名参加培训班,合同约定若未能通过笔试,中公教育将退费1.7万元。然而,当刘小姐真的未通过考试申请退费时,却被告知一年只能退1000元,这笔费用竟需要17年才能退完。(8月9日 《新晚报》)
湖北武汉市民刘小姐为通过考试向中公教育支付2万余元培训费,合同约定未通过笔试退还1.7万元。然而,当退费申请被受理时,中公教育却提出“一年仅退1000元,需17年退清”的荒诞方案。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教育培训机构耍无赖的丑态,更折射出整个行业对诚信底线的肆意践踏,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以及对教育本质的扭曲。
中公教育的回应将退费难归咎于“资金链断裂”,但公众的质疑远未平息。一方面,企业高管的“套现百亿”行为与学员退款困境形成鲜明对比,令人质疑资金去向与分配公正性。当企业盈利时,高管通过资本操作获取巨额利益;当经营风险来临时,却将成本转嫁至弱势学员群体,这种“盈利归己、风险众担”的逻辑,早已背离商业伦理。另一方面,企业声称“诉讼胜诉率100%”却拖延执行,暗示法律程序沦为摆设,折射出其对契约精神的轻蔑。分期退款方案实质是将违约成本无限期拖延,将消费者的耐心与维权成本无限放大,最终迫使许多人放弃抗争——这种“温水煮蛙”式的策略,何尝不是对商业诚信的系统性瓦解?
中公教育的案例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相关退费纠纷投诉已超十万起,众多学员陷入“交钱容易退费难”的困境。培训机构普遍采用“预付款 协议退款”模式,将教育服务异化为金融产品:先以“包过”“不过退款”吸引消费者预付大额费用,再通过条款陷阱、拖延战术规避退款责任。当教育机构的盈利逻辑从“提升学员能力”转向“玩弄资金腾挪”,当课程质量沦为营销噱头,教育的本质便被彻底扭曲。长此以往,公众对职业培训的信任将逐渐消蚀,行业生态终将陷入恶性循环。
此类乱象的滋生,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滞后与维权机制的乏力。当前,针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资金监管、合同规范等制度仍有漏洞,部分企业得以在灰色地带肆意妄为。同时,消费者面临维权成本高、举证困难、诉讼周期长等现实障碍,使得企业违约成本极低。破解困局,需多管齐下:监管部门应强化事前审查,建立培训机构资金第三方托管制度,杜绝“卷款跑路”风险;完善退费条款的法律效力,对恶意拖延行为实施严厉惩戒;畅通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诉讼门槛。唯有构建“预防为主、惩治有力、救济高效”的治理框架,才能遏制行业乱象的蔓延。
诚信是教育的生命线,不容戏弄践踏。教育承载着个人命运的改变与社会价值的传递,其根基在于信任与责任。当培训机构将“不过退款”承诺变为戏弄消费者的数字游戏,损害的不仅是单个学员的利益,更是整个社会的教育信仰。我们呼吁企业重拾诚信初心,以教育质量而非金融操作赢得市场;更期待制度与监督为诚信护航,让“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景不被商业贪婪所吞噬。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培训机构方能获得长远发展的根基。
1.7万退费17年清,这一荒诞算式背后,是亟待修补的行业疮疤。唯有以法治利剑斩断失信链条,用制度堤坝守护诚信底线,教育的净土才不会沦为资本游戏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