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瘦瘦瓶”玩的不是创意是心机

19元入手的“瘦瘦瓶”,让不少消费者抱着变瘦的期待买单,可翻到产品详情页角落的小字才发现,所谓“瘦”与“轻盈”说的只是瓶身的形状,与饮品本身的功效没有关系。此类匪夷所思的事件并非个例,而是当下市场乱想的一个缩影。这种通过模糊关键信息、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的营销行为,违背了市场交易应遵循的诚信原则,刺伤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

站在消费者的视角,一些商家借助文字上的技巧,实施营销行为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随着大众对健康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市场对于低热量、高营养饮品的需求变得愈发强烈,商家借助“瘦瘦瓶”“轻盈无负担”等宣传语,故意给产品贴上了能瘦身的假标签,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其实看配料表,这些饮品的热量跟普通含糖饮料比起来并没有多大差别,有些号称采用“零卡糖”的产品,甚至带有一定的代谢风险,可商家们依然把它定位成健康饮品。这种行为,完全无视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光让消费者白花钱,还可能打乱他们原本的健康规划,长此以往,必然会让消费者对自身的消费判断能力产生影响。

从行业发展来看,这种乱象的负面作用更是影响深远。当下的茶饮行业,产品“长得像”的情况本就特别严重,市场竞争几乎到了白热化阶段。一旦有某个品牌靠着“瘦瘦瓶”销量大涨,其他品牌势必争相模仿。羽衣甘蓝本是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可商家不愿花费心思去研究改善它的口感、保留它的营养价值,反而将成本浪费在设计更窄小的瓶身上。如此一来,市场上就充斥着大量徒有健康标签、实际并不健康的饮品,而且价格还虚高不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长此以往,消费者一旦看穿了这些“瘦身”“轻盈”的虚假宣传,整个健康茶饮品类都会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到头来遭受损害的,还是整个茶饮行业。

要整治好当前市场上的这些乱象,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需要齐心协力。一方面,监管部门肩负着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相关主管部门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对涉事商家实施罚款、责令限期整改等处罚措施。同时,需针对健康类饮品的功能,细化宣传条款并作出强制性规定。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应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当看到“瘦瘦”“纤体”等具有明显诱惑性的词语时,要保持警惕,仔细查看配料表的成分,权衡产品的性价比。

说到底,“瘦瘦瓶”玩的不是创意,是心机;凉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对市场的信任。茶饮品牌如果想实现长远发展,需要抛弃不正当的营销套路,将关注点重新放在选好料、研好配方、提好服务这些实在事上。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梁梦洁(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王店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责任编辑:何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