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当时 以服务为楫划向时代新程

蝉鸣渐起的七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队桑榆队走进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青砖黛瓦的巷陌里,老人倚门守望的身影,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背景。在为期十天的为老服务中,那些镜头里的笑容、指尖的温度与跨越代际的对话,正悄悄编织成青春与岁月的纽带。

镜头里的时光情书

“奶奶,您把头再靠近爷爷一点。”团队的成员半跪在地,举着相机耐心引导。当78岁的张奶奶颤抖着抚平碎花衬衫的褶皱,身旁的老伴刘爷爷红着脸攥紧她的手时,快门恰好定格下这帧迟到半个世纪的婚纱照。

起初征集拍摄时,老人们总摆摆手说“都这把年纪了”。直到我们翻出带来的头纱,说起“想帮您留住现在的样子”,才陆续有老年人报名。拍摄那天,刘爷爷特意换上压箱底的中山装,袖口磨破的地方还缝着补丁;王奶奶对着镜子反复涂抹孙女送的口红,笑纹里盛着藏不住的娇羞。

指尖流淌的温暖

“小同志,这个热水壶烧开水不跳啊。”服务点刚摆开工具,70 岁的马大爷就抱着电器来了。义务维修组的男生们立刻围拢过去,拆壳、检查、更换零件。

防诈宣讲会上,我们准备好的真实案例放映给老人们,多媒体上PPT正展示着近期高发的诈骗类型。“大家看这个案例,李大爷就是因为相信了‘冒充客服退款’的电话,被骗走了五千块养老钱。”负责讲解同学指着案例里的关键信息讲解,台下的老人们立刻戴上老花镜,认真地聆听。

太极八段锦的教学场永远热闹。团队负责八段锦的同学分解着动作,王奶奶说“以前总腰酸,练了一周居然能弯腰捡菜了。”她带着老姐妹们编了段顺口溜:“年轻人教得细,八段锦练得勤,身子骨硬邦邦。”

笔墨间的时代对话

“中华民族的魂不能丢!”76岁的书法家刘老先生挥毫时,我们屏息凝神地看着墨汁在宣纸上晕染。访谈中,他指着泛黄的老照片:“当年镇上就一台拖拉机,现在家家户户有小汽车。”当我们拿出手机展示照片里的城市天际线,老人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眼里闪烁着孩童般的好奇。

返程的路上,大家翻看手机里的相册:有修电器时沾着油污的笑脸,有练太极时晃动的身影,还有书法作品上未干的墨痕。这些碎片拼凑出最生动的答案——青春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让岁月重焕光彩的瞬间里。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当我们用镜头、双手与倾听,为老人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时,他们也在用一生的智慧,为我们的青春写下最珍贵的注脚。

此次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场爱的接力,也是一段充满成长的旅程。团队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关爱与责任,让乡村的老年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怀。展望未来,团队会持续发力,策划并开展更多关爱乡村老年群体的活动,为打造一个尊老、爱老、助老的和谐社会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 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