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一家县级小医院 引来百位大专家

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医生刘军桂(右)在黄骅市人民医院为患者诊断病情。河北日报记者 李 傲摄

9月16日清晨6时,北京天色微亮,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医生刘军桂已发动汽车,驶向200公里外的河北黄骅。两个半小时后,他准时出现在黄骅市人民医院的手术室。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出差,而是一场持续了三年的“月度奔赴”。

在黄骅,像刘军桂这样的“候鸟”专家共有136位,他们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30多家全国知名三甲医院。平均每月有50余名专家前来这座小城坐诊、手术和带教。

一家县级医院,何以吸引如此多的“候鸟”专家?答案就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河北省“人才强冀”项目的推进中。

2023年初,“京津冀·渤海新区医疗人才一体化发展项目”落地黄骅。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委员,黄骅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丽梅介绍,项目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机制,不仅搭建起京津冀高端医疗人才向县域流动的服务平台,还积极为人才申办“燕赵英才服务卡(A卡)”,凭该卡可享受旅游免费、购房补贴等优惠。

“把人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接得住、用得好。”黄骅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西斌说。

上午10时40分,刚完成一台肝脏肿瘤手术的刘军桂说:“这里麻醉、护理、手术室团队配合默契,学习氛围尤其浓厚——每次来,会议室都坐满了本地医生,他们眼中带着光。”他还回忆起首次来黄骅时的场景:“手术做完,院领导早已在手术室外等候,这种尊重让人感动。”

手术室外,患者家属胡女士表示:“原本打算去北京看病,听说北京的大专家每月都来黄骅,我们就在这儿等了。不仅省路费、住宿费,手术费也比北京低。”

202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专家通过5G机器人系统,在百公里外的天津为黄骅患者完成了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这在全国县级医院中属于首例。”黄骅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孙福祥自豪地说。

“从设备引进、光纤铺设到团队培训,他们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全部准备工作,让我们看到了‘黄骅速度’和诚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勇表示。

在京津专家带教下,黄骅当地年轻医生快速成长。该院心内科一年内就实现了独立开展高难度介入手术的突破。

更让专家称赞的是医院“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2024年冬天,一名车祸重伤员被送到医院:18根肋骨骨折、骨盆粉碎性骨折、主动脉破裂,生命垂危。在没有家属、未交押金、无人签字的情况下,医院第一时间开启绿色通道,多科室联合抢救,最终挽回了患者生命。“在生命面前,我们一切以救人为先。”该院院长辛海松说。

“这家医院让我看到医者初心和医疗本该有的样子。”刘军桂说。傍晚时分,他结束一天的工作,驱车返回北京。(河北日报记者 李 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