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品设计莫拿“猎奇”当“创意”

据报道,在河北廊坊、沧州、保定等地,不少小学附近的超市售卖一款棒棒糖,外形与香烟高度相似,吸引小学生购买,其还模仿成年人把“烟”叼在嘴里。当仿烟棒棒糖在校园周边悄然流行,这一看似创新的产品却早已逾越了商业伦理的边界,将未成年消费者的健康与信任置于次要地位。

儿童食品不应成为营销创意的试验场,而应是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的试金石。笔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就有媒体对仿烟棒棒糖进行过报道,除此之外,与其类似的安全套软糖、姨妈巾棉花糖等“恶搞”糖果也多次被相关媒体报道。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这些看似造型逼真的“创意”食品对消费者来说只是一种含糖的零食,其危害似乎仅限于牙齿和体重,但对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的未成年人来说,其真正的危害在于心理和行为上的诱导与暗示,负面影响绝不容小觑。例如,当仿烟棒棒糖与“愉悦体验”绑定,吸烟这一本应该被未成年人警惕的有害行为,会让他们潜意识地将其与“甜蜜”建立关联,直接削弱未成年人对烟草危害的天然防线。这种认知上的混淆很可能成为未来诱导他们走向真实吸烟的第一步。

此外,这类食品的安全性也不能忽视。早在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对部分网红零食店开展专项突击检查时发现,有两家店铺售卖的29种503件网红零食存在问题,大部分是“恶搞”糖果。其中,有8种181件产品的外包装上没有标注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者信息等标签标识和成分配料表;有21种322件产品的名称诸如“老婆乖乖丸”“老公温顺颗粒”等,涉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创新本无可厚非,但创新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猎奇,更不应该伤害社会公共利益。商家的“猎奇”创新屡禁不止,这背后是利益的驱动与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对于此类奇葩包装加强监管,同时要尽快明确“仿烟等造型食品”的禁止性规定。监管部门应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对线上线下销售、特别是学校周边实体店中的违规商品进行彻底清查,并通过发布消费警示、约谈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等方式,督促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生产厂家“创意”要有度,生产销售食品时要把好“第一关”,从源头杜绝“猎奇”包装儿童食品流入市场。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相关营销手段的识别能力。唯有各方共同携手努力,才能真正保障儿童食品市场的清朗,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