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威海正式聘任首批198名科技专员。这些全部来自驻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士,将深入154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
在全省竞相拼创新、抢人才的背景下,威海并没有选择“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政策,而是亮出了一套以“科技专员”为纽带、“揭榜挂帅”为平台、“产学研补助”为动力的组合机制。
它是否真的能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是否能让实验室的成果真正“开花结果”?
没有大张旗鼓的招商引资,没有盲目跟风的热点追逐,威海默默做的一件事是:把企业的难题,变成高校的课题;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生产线的产品。
近日,记者走进企业、高校和政府,试图还原这套“威海打法”的温度与逻辑。
“专员”进场:从“单打独斗”到“精准破局”
在安然集团的实验室里,总经理张明臣谈起“植物干细胞”培育技术时,至今仍心有余悸。“眼看细胞就要成熟,突然就褐化发黑死亡——良品率一直卡在50%,这是我们多年没能跨过去的坎。”
转变始于一位科技专员的到来。
“她提出增加辅助设施,采用高速共振法,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原本预计六个月的研发周期,五个月就完成关键突破。如今的良品率稳定在98%以上,海外客户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科技专员是谁?
根据威海市科技局出台的《科技专员聘任管理办法》,他们来自市属及驻威高校、科研院所,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派驻企业服务期限不超过两年。职责包括制定创新规划、攻关技术难题、对接高校资源、引进培养人才等。
“他们不是普通的技术顾问,而是带着政策背书、资源链接能力和学术背景的‘创新哨兵’。”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威海已聘任科技专员198人,其中博士112人、硕士75人,副高以上职称119人,覆盖155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近80%。
“揭榜”攻坚:从“需求错位”到“精准对接”
科技专员的作用远不止于单点解题。
在芜湖船厂,三名来自哈工大(威海)和威海职业学院的科技专员,正在帮助这家初创企业攻克“焊缝镀锌板工艺”难题。虽然项目仍处于技术碰撞阶段,但企业研发负责人坦言:“有专员在,我们知道该找谁、怎么走,不再像以前那样到处托关系、白费功夫。”
这正是“科技专员”与“揭榜挂帅”机制协同的关键所在。
专员深入一线,摸清企业真实需求;政府汇总梳理,形成“需求清单”和“成果清单”;再通过“揭榜挂帅”平台公开发榜,吸引高校团队揭榜攻关。截至目前,威海已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3项,涵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
“以前是企业找不到人,高校找不到题。现在是专员在前端‘把脉’,政府在中间‘搭台’,高校在后端‘攻坚’。”一位科技局工作人员这样总结。
“政策闭环”:从“撒胡椒面”到“精准滴灌”
政策若不能形成闭环,再好的机制也难以持续。
威海配套出台了《产学研合作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对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易给予5%的补助,每年最高30万元。2023年以来,已备案产学研合同154项,合同额达1.4亿元。
另一方面,科技专员本人也可享受工作津贴、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优先推荐参评重点人才工程等支持。“5000元的津贴虽然不算多,但是一种认可和激励。”山东大学一位科技专员表示。
更重要的是,政府角色正在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
安然集团在申报“2025年山东省智能工厂”时,市政府和经开区派专人上门帮忙梳理条件、联系行业协会、组织培训。“不再是填表交材料,而是真的有人帮你跑通流程。”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高校视角:从“纸上谈兵”到“战场实战”
作为科技专员的主要来源,高校教师如何看这一角色?
山东大学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智能技术与控制创新平台负责人王小利坦言,从学术界到产业界,最大的转变是思维方式的调整。“学术追求的是最优解,企业要的是在约束条件下的可行解。我们要学会在成本、时间、效果之间做权衡。”
他举了一个例子:某企业需要一套碳纤维表面涂氟设备,从设计到成品只有40天。“我们驻厂20天,和技术员一起调试、迭代,最终按时交付。这种节奏在高校是不可能想象的。”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钙钛矿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中臣自2006年起与威海金泓集团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从初期产品测试逐步深化至联合研发“当前聚焦钙钛矿材料产业化,针对光伏电池与探测器两大应用场景开展攻关。实验室技术走向产品化,中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科技专员就是要帮企业跨过这条鸿沟。”
企业呼声:要“政策”,更要“生态”
尽管政策成效显著,但企业和高校仍有一些共同的期待。
芜湖船厂负责人希望,政府能在项目申报中更灵活地对待租赁厂房的企业:“我们采用租赁模式,很多项目申报却要求固定资产投资,这让我们很被动。”
武中臣教授则建议,政府应在“技术培育期”给予更多支持:“很多技术离市场只差一步,但这一步最难走。如果政府能在这个阶段拉一把,很多成果就能活下来。”
也有企业提到人才政策的“接地气”问题:“现在的高层次人才政策门槛太高,大部分骨干人才年薪在20万左右,却享受不到政策。希望能否放宽标准,让更多中级职称、实用型人才受益。”
威海的创新生态正在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从前“怕被超越不愿交流”的企业,如今常在一起参加政策解读会、共享资源;从前“单打独斗”的高校老师,如今通过专员机制深入车间、直面需求;政府则从“补贴发放者”转变为“生态搭建者”。
手术机器人、高性能碳纤维、威海壹号卫星、汽车空气悬架系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正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
下一步,威海计划建设“云上研发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供需对接机制,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
“我们不仅要解决企业当前的技术痛点,更要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尤其是在海洋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我们希望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培育下一个增长极。”
记者手记:威海的“创新辩证法”
在威海走访的一周里,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是:“接地气”。
这个词背后,是一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角色的重新定位: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做“生态运营者”; 高校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做“问题解决者”; 企业不再被动等待,而是做“需求发出者”。
“科技专员”与“揭榜挂帅”看似是两项制度,实则构成了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专员是“毛细血管”,深入肌理;揭榜是“动脉输血”,整合资源。
威海的实践或许还不完美,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路:创新不是一场资源的堆砌,而是一场关系的重构。
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说:“从前是我们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我们。这种被重视的感觉,才是最宝贵的创新土壤。”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威海,我们看到了火种,也感受到了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