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电科95后钳工李祖芳:从甲秀工匠到省赛冠军

刚在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组夺冠的李祖芳,还来不及好好品味胜利的喜悦,就要奔赴公司安排的下一个任务。

2023年夏天,来自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机加车间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工李祖芳第一次站上了贵阳市甲秀工匠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从市赛冠军到省赛冠军,这条路他走了整整两年。

在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备赛关键期,李祖芳突然接到紧急任务,需要前往北京和天津工作一个多月。临行前,他特意在行李箱里塞了一把锉刀、几块练习用的金属块,还有那本已经被翻得磨起毛边的《钳工经验一百例》。

在北京的宾馆里,当同事们结束一天的工作休息时,他却在房间里铺开图纸,对着台灯练习锉削动作。没有工作台,就用宾馆的写字台;没有台虎钳,就用左手当夹具。一个月下来,写字台上留下了一道道锉刀的划痕。

“那段时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正规的工作台。”李祖芳说,在外出差期间,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他都在脑海里反复演练加工流程,每一个动作都要想上几十遍,因为不是特别有天赋的人,所以需要更加努力。

回到贵阳时,距离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开始只剩不到三周。一套完整的钳工训练题目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而李祖芳却给自己定下了一天两套的训练量。

“清晨的车间,总是最先响起他的锉刀声,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李祖芳的老师陈斌指着车间角落的椅子说,有一天晚上,发现李祖芳累得在这儿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量具。这样的场景,让陈斌想起了两年前他刚获得贵阳市甲秀工匠技能大赛冠军时的样子——那份执着,一点都没变。

赛前一周,李祖芳的右手虎口处磨出了一个血泡。为了不影响训练,他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握起了锉刀。血泡破了又起,创可贴换了一张又一张,但他从未减少训练量。“每锉一下都钻心地疼,但想到耽误的时间必须补回来,就咬着牙继续。”李祖芳说,他始终记得2023年第一次参赛时师傅的教诲:好的钳工,手上有茧,心里有尺。

这份坚持在赛场上得到了回报。当测量仪显示0.02毫米的配合间隙时,裁判们惊叹这个从出差间隙中挤时间训练的年轻人,竟然能达到如此惊人的精度。这一刻,李祖芳想起了两年前第一次获得“甲秀工匠”称号时的情景,那时的他和现在一样,只是腼腆地笑了笑,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起了工具。

夜深人静车间里“唰唰”的锉刀声,不仅有着一个内敛航天人最执着的坚守,有着从2023到2025年不变的初心,更有着中国航天事业最坚实的根基——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在平凡岗位上铸就辉煌。

记者:罗晟鸣

通讯员:王一霖 廖春林

一审:陈 熺

二审:何秋怡

三审:杨 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