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承载着万家灯火。
日前,华商报推出《社区治理·你我共建》专栏,聚焦西安市各个社区,特别是“华商报·108坊故事”社区联系点,分享在基层社区治理中那些让“陌邻”变“睦邻”、让“痛点”成“亮点”、让“治理力”转化为“幸福力”的创新实践。同时,欢迎社区或者居民提供线索,向华商报讲述所在社区的生动故事。
今年6月中旬,西安市碑林区友谊东路150号院迎来了两栋单元楼加装电梯的竣工。如今,住在楼里的老人们上下楼再也不犯愁了——他们平均年龄65岁,过去两三天才下一次楼,如今不仅能轻松买菜,还时常到院子里遛弯、晒太阳,生活变得更加惬意。
两位老党员找到社区
想了解如何才能加装电梯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两位老党员最初的一个念头。
“以前爬两三层楼要歇两次,现在轻轻一按就到家喽!”9月9日,家住友谊东路150号院的叶大爷逛完太安街早市后,拎着新买的蔬菜站在7号楼单元外,望着新装的电梯露出欣慰的笑容。说着他掏出钥匙串上崭新的电梯卡,准备刷卡乘坐电梯回家。
安东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朱锐介绍,叶大爷所在的家属院属于老旧小区,前些年经过三供一业改造,小区有一共106户,老年人占比在65-70%,楼栋层数在6-7层之间,没有电梯,老人们出行很不方便。
今年3月初,两位年迈的退休老党员来到安东街社区,咨询为6号楼加装电梯的政策和补贴事宜。朱锐了解后回复,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加装的话需要辖区街办和住建部门报备申请,该楼建于2000年后,按规定无法享受国家补贴,需居民自筹。“虽然没补贴,但两位老人并没有放弃。”朱锐说,“他们一位80岁,一位69岁,却依然主动表示:‘我们先回去做邻居的工作’。”
朱锐告诉记者,提出想加装电梯的其中一位老党员的妻子腿脚不便,上下楼比较困难。“这两位老党员平时对于社区的工作和活动都很支持,像是每年高龄复审的时候,他们都会提醒楼内老人加紧审核,操作不了的会给社区人员说,我们再上门服务。”
一层全是库房 楼上老人居多
使得6号楼的思想工作较为顺利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最大的难题在于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低楼层住户意见不统一、高楼层加梯费用较高、年轻人觉得“没必要”是加装电梯过程中主要的“拦路虎”,面对加装电梯会带来的这些难题,社区和小区内的老党员是怎么做的呢?
“一方面社区咨询政策怎么来备案,同时与小区物业沟通能否加装的事宜和条件,另一方面楼内的老党员挨家挨户给整栋楼的居民做工作。”朱锐告诉记者,6号楼一共有6层,一层没有住户,而是楼上每家一间用来存放杂物的库房,因此避免了一层住户因不需要电梯而不愿意安装的问题。
朱锐告诉记者,经过了解,由于6号楼建筑结构的特点,加装的电梯只能与楼梯的中间转角相连接,也就是说,电梯停靠的位置只能是一层半、两层半,以此类推,所有的用户乘坐电梯之后都需要走半层才能入户。“前期在做工作时,二层的住户表示暂不需要,所以电梯实际是三层到六层共8户居民使用。”
“我们这个小区内的老党员占比很多,住户大都是几十年的老同事,加上老年人居多,所以在协调安装电梯的过程中,6号楼居民的思想工作上相对比较顺畅,楼内居民在开会时也都愿意加装,不少老人们都盼着尽快能安装好。”朱锐表示,就在6号楼居民商量加装电梯的过程中,小区7号楼居民也提出了加装电梯的意愿,于是社区建议该栋楼居民也召开业主表决会,大家一起来讨论并进行投票。
阻力还是会出现
有一层住户担心采光受影响提出反对
朱锐告诉记者,小区7号楼的居民中也是老年人居多,在得知6号楼筹备加装电梯时,楼内加装电梯的呼声也比较强烈,但在商讨中却面临着低层与高层居民意见不一,为此社区将此事列为“难事清单”头号任务,通过一次次上门走访,逐户听取意见,耐心化解了“楼层分歧”。
“最初7号楼召开业主会时,楼内居民每户都派人参加,会上讨论时没有人提出异议,可在会后有一层居民到社区,担心电梯加装后会影响家里采光。”社区副书记庞文娟告诉记者,加装电梯必须要楼内居民同意才能实施,为此她和社区委员李新毅立即去院子进行调查了解。
经过了解得知安装的电梯四面都是透明玻璃,采光影响不是很大,她和李新毅先后多次到该居民家进行走访解释,把施工的位置和采用玻璃的设计方案全部告知,消除居民的担心和疑虑,“另外,楼上居民也给其做解释工作,最终在居民和社区的努力下,这位居民表示没有异议了,也算是这个事情有了好的结果。”
“实际电梯安装好后,还增加了楼内平台的采光。”庞文娟称,由于电梯进出口开在之前楼梯中间窗户的位置,空间增大后更多的光透过玻璃进到了楼内。
朱锐称,在加装电梯做解释工作期间,老党员、老同事之间互信互助,成为顺利推进的关键。而透明、沟通、尊重差异,则是化解分歧的根本。“作为社区需要保持中立,因为两方都是居民,我们不能因哪方人数多就偏向哪方,主要是起到一个调和的作用,避免引起邻里矛盾。”
运行后老人们出门次数明显增多
隔壁小区“动心”也想加装
要不要建已经有了答案,那接下来就是尽快建设,让居民早日使用的问题。
庞文娟告诉记者,建设电梯的公司是居民们自己联系的,建设初期电梯公司对两栋楼进行了专业的环境评估,保障安装后消防通道畅通等安装条件,所需的材料、手续等也是电梯公司负责,社区在中间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社区、太乙路街办配合的,我们积极支持,总体还是比较顺利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3月底施工队进驻,6号楼与7号楼相继开始动工建设,经过两个多月于6月中旬建设完毕。
庞文娟称,关于建设电梯的费用基本都是由居民自己商量,事后社区了解到收费方式是按照从低楼层到高楼层依次递增,三层3万多,基本上大概是逐层增加1万左右。建成后的维护费用,每家约有一百多元,而且电梯目前仅支持刷卡使用,外来访客在无卡情况下无法乘坐。
9月9日上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跟随社区人员来到友谊东路150号院,看到两部电梯均是从3层开始至顶层,记者尝试按压6号前电梯没有反应,只见一位女士刷了卡后电梯门才打开。“自从装上了电梯,上下楼方便了很多,家里老人出门的次数也增加了,之前我上夜班回来已经很累,还要爬几层楼梯,现在一按走几步就到家了,要是能早些年安装就好了。”
在电梯内部,除了张贴了乘梯安全注意事项、特种设备使用标志外,还贴了故障报修电话和维保公示,记者看到维保时间最晚是9月6日。“我们平均不到半月会派两名工作人员来进行维保查看,确定电梯处于正常安全运行中,而且每次的维保记录都是透明化公示,居民发现问题也可第一时间拨打工作人员的手机号或24小时的售后电话。”
6号楼的张老先生告诉记者,“国家政策好,让老楼居民圆了‘电梯梦’,期间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在审批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工程顺利落地。最关键的我们楼道住户齐心协商、达成共识,合力促成电梯加装,既方便了生活,也拉近了距离。”
7号楼一位高楼层老人表示,“由于爬楼梯太累,之前我出门几乎都是买够两三天的菜,现在好了,每天早上我都去旁边的早市,下午吃完饭到楼下遛弯,和其他老同事谝闲传,感觉生活都丰富了。”
朱锐说,之前6月多电梯建成使用后,社区人员还曾到现场体验了一次。“经过这几个使用,居民们反馈都很满意,前几日这个院子隔壁小区的居民,特别到社区咨询加装电梯的程序,希望在社区的协调下给他们小区也进行加装,今天下午我们计划去隔壁的小区走访,了解居民的具体意愿。”
本地政策
多次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2017年,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西安市财政局、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印发《西安市老旧住宅小区加建电梯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3年8月,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就《西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征求意见稿扩大了支持范围、扩宽了资金来源,甚至明确无需全体业主同意,一楼业主并没有一票否决权。
2024年10月23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西安市既有住宅加建电梯工作实施意见》,对适用范围、职责分工、申请人与实施主体、资金来源、支持政策等进行了详细解释说明,其中适用范围提到:西安市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已建成投入使用,具有合法权属,未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和房屋征收范围,且未设电梯的二层以上多业主普通单元住宅;政策支持中提到,对符合本意见规定,并于2000年12月31日前建成的四层以上住宅单元加装电梯项目,且所需建设、运行、维护管理资金主要由业主承担的,竣工验收合格并取得使用登记证书后,给予15万元/部的财政补助;实施条件中提到:申请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征求所在单元全体业主意见,经由本住宅单元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并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
对于之前已加装了电梯的小区,2024年12月3日,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联合引发《西安市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实施方案》,里面明确更新改造范围、标准、职责分工、申请人与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实施流程、支持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平 文/图
记者手记:
加装电梯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其过程涉及多方环节,贯穿居民利益协调、项目审批公示、施工验收和后期运维等多个阶段。要实现不同阶段目标,离不开社区、居民、实施单位等多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
尤其应重视的,是一楼住户的合理关切。其权益应在方案设计、施工组织等环节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不断优化加装位置、材质选择和施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采光、通风、噪音的影响,才能真正让低层住户也能感受到小区提升带来的幸福。
既要保障高楼住户的出行权利,也要维护低层住户的生活品质,这一平衡考验的是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唯有在协商中凝聚共识,在细节处体现用心,才能让加梯工程真正成为惠及每家每户的“暖心工程”。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