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再上央视《开学第一课》讲台
“要把这段历史真相说给更多人听”
南报网讯(记者杜莹)昨晚8时,2025年《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如期播出。其中,《铭记不能忘却的历史》篇章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讲述。这是他时隔十年,第二次站上央视《开学第一课》讲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目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邀请英雄连队指导员、纪念馆馆长、抗战亲历者后代等讲述抗战故事,通过回顾十四年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朱成山清楚地记得,十年前第一次参加《开学第一课》时,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关于约翰·拉贝的故事。而这次,他用一组组具体数据讲述了南京大屠杀300000数字的由来和根据——红十字会和崇善堂等团体留下的埋尸记录、1984年调查的1756份幸存者证言、1997年发动14700多名南京学生和26名日本师生参与普查的成果、从3000多个名字扩展到1万多个的死难者名单墙……这些微观历史细节,构筑起南京大屠杀历史真实性的铁证。
“搞清楚南京大屠杀历史细节问题,是总书记交代给我的课题,我没有辜负期望。”8月29日,朱成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京,出席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参观纪念馆的讲解员,朱成山说,总书记对南京大屠杀历史非常了解,问了许多专业的问题。那之后,把历史细节问题搞清楚成了朱成山的学术使命。
从2016年到2023年,朱成山主持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微观史视角下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课题,带领团队成员深入调查300多户受害者家庭,一一记录受害者整个家族记忆,先后出版了专著、建立了专业网站、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汇成不容置疑的南京大屠杀史立体证据链。
如今,71岁的朱成山仍然坚持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并计划扩展至抗战史和中日关系研究领域。“这是我一生的使命,一项未竟的事业,无论身在何种岗位,我都要把这段历史真相弄清楚,说给更多人听。”他说:“我们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历史,唯有铭记才能让逝者安息,唯有铭记才能让和平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