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人工智能进课堂 教室空调全覆盖

我市中小学秋季新学期开启

人工智能进课堂 教室空调全覆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钱红艳

人工智能通识课走进我市中小学课堂,为孩子们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全市中小学教室空调全覆盖,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23周超长学期,让教育教学更加从容……9月1日,我市中小学秋季新学期正式开启,这一系列教育新变化正重塑着南京教育生态。

AI成热词,人工智能通识课进校园

开学首日,AI成为我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热词。

动漫风格的《狐假虎威》小视频,用AI打造的数字分身卡……在力学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胡梓林、郦文霏、胡逸凡3位同学分享的AI小创作让大家眼前一亮。

今年暑假期间,3位同学走进百度飞桨(南京)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参加了一场“AI小达人半日营”研学活动,回来以后,大家就商量着搞起了AI小创作。

“AI将我们熟悉的故事以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动态视频,这个过程很有趣,很烧脑。”三(7)班学生胡梓林说。

学生胡逸凡感慨:“当你发现自己的奇思妙想被AI放大、延伸,当我们的一个个想法变成故事,你才会更加明白:原来我们的想象力,才是最厉害的‘密码’。”

在开学第一课上,该校还发布了自己的“数字人”——小粒,同时正式推出儿童原创的“小米粒AI使用伦理公约”,成为孩子们AI使用的自我约定。

长江路小学开学典礼的主题是“AI赋能美育”。六(4)班学生张语涵分享了她的暑期项目——通过AI技术将古画《金陵图》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她和同学们之前参观了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的《金陵图》数字展,受到画中500多个宋代人物的启发,大家查阅资料,用AI把古代商贩、工匠对应成现代的外卖员、工程师等职业,创意融合古今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今年4月,南京市教育局发布《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未来3年内,我市中小学将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市鼓楼区将率先在三年级、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保证每学期课程不少于4课时,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到2026年9月前,实现全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覆盖。

清凉一“夏”,中小学教室空调全覆盖

进入9月,我市气温依然居高不下。昨天一大早,西街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后背已经汗湿。“还好这学期学校安装空调了,要不这闷热的天气,孩子在教室上课多难受。”刘女士感慨。

记者在西街小学看到,该校每个班级前后各安装一台挂壁空调,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安全提示,空调遥控器卡在墙上指定位置,由“开关小管家”专门负责。

“开学前,我们对所有空调进行了调试,保证可以正常使用。今天中午,我在校园里转了一圈,看到基本上每个教室都开了空调,孩子们都说温度很舒适。”西街小学校长刘红说。

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每到夏天,天气炎热,一些未安装空调的学校师生上课闷热难当。为了解决群众烦心事,今年,南京市将“推进中小学普通教室空调安装及更新工程”列为民生实事,对53所中小学1058间未安装空调的教室,进行空调安装、电路改造、电力增容,在6月前实现全市中小学普通教室空调全覆盖。

从容育人,超长学期里的“慢”艺术

从9月1日开始,到2026年2月7日结束,今年秋季学期预计有23周,共160天。面对近10年来首次出现的超长学期,记者发现,老师们相比以前更加淡定从容。

开学第一天,游府西街小学教导处主任、语文老师查静给班上孩子们发布了一项任务——“百万阅读马拉松”,并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阅读小存折。“每读一本书,孩子们可以把书名和整本书的字数记录在存折上,如果一学期下来能存满100万字,期末我就会给予孩子们奖励。”查静说,“因为这学期时间比较长,我就鼓励孩子们静下心来,多读点书,课上也可以抽出时间跟他们多交流,不用急于赶进度。”

石鼓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周锋说:“学期时间长,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对此,学校重点做两件事:一是教学上精打细算,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拆分,设计阶梯式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透,确保教学节奏张弛有度。二是活动上有机嵌入,适度增加教材内容延伸及综合性、探究性活动的安排。通过精细化时间管理与校本课程创新,将漫长转化为深度,让孩子在长学期中既学得扎实又玩出创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