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用匠心守护铁路安全

初秋的晨曦刚洒向铁路线,一个身影手推着探伤仪,如老友般轻触每一寸钢轨——他就是济南工务段泰山探伤一工区副工长肖锋。二十载寒来暑往,经他检测的钢轨超千公里,发现隐患数百处,从未漏判一处伤损。这位集团级无损检测员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不仅手握“全路技术能手”“特技技师”“济铁工匠”等多项荣誉,更用“火眼金睛”在钢铁脉络间筑起运输安全防线。

在铁路系统,钢轨探伤工被誉为“钢轨医生”,要在毫厘之间找出钢轨内部的裂纹、伤损,难度堪比“在钢板里找绣花针”。肖锋便是这一行里的顶尖“医生”。2015年全路工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他从近百名选手中突围,获铁路钢轨探伤第9名;2018年在工务系统技能竞赛中,更是摘得钢轨探伤技师组第1名——两次赛场攻坚,一次夯实基础,一次登顶巅峰,勾勒出他对技术的极致追求。

“探伤不是简单推仪器,得把钢轨‘摸透’,把波形‘看懂’。”这是肖锋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精准判断每一处波形异常,他曾把10余种钢轨伤损样本带在身边,对照仪器反复琢磨;为了掌握不同天气、不同轨型的检测技巧,他顶着烈日在钢轨旁记录数据。久而久之,他总结出一套“观、析、辨、验”的探伤心法:“观”是紧盯屏幕波形变化,“析”是结合钢轨使用年限与受力情况分析风险点,“辨”是区分正常信号与伤损信号的细微差异,“验”是用不同探头交叉复核可疑区域。这套方法,让他多次在常规检测中发现隐藏极深的钢轨内部伤损,被同事们称为“行走的探伤教科书”。

“肖大师的厉害,不仅在于自己技术硬,更在于肯把‘绝活’教给大家。”工作室成员王晓飞说。作为集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肖锋始终记得刚入行时师傅的叮嘱:“技术攥在手里是个人本事,传下去才是行业财富。”他牵头搭建“师徒结对 技术沙龙 实战练兵”的培养体系,把自己总结的探伤心法、赛场经验整理成《钢轨探伤实操手册》,还专门制作了带伤损的“练兵轨”,让徒弟们在模拟场景中练手。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团队多次斩获集团公司竞赛团体第一名,培养出3名“全路技术能手”,为铁路行业输送了10余名优秀技术骨干。

“师傅对我们要求特别严,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徒弟王磊回忆,有次他为了赶进度,简化了探头校准流程,肖锋发现后当场让他停工重测:“钢轨伤损藏在里面,校准差一点,检测就可能差千里,列车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正是这份“严”,让工作室成员都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习惯,团队整体探伤准确率提升了15%。

在肖锋看来,“工匠不仅要守正,更要创新”。面对复杂轨型检测效率低、曲线钢轨伤损难发现等问题,他带领团队扎根现场攻关,反复测试探头角度与组合方式,创新出“双直 曲后内4.8探头组合”工艺,让曲线钢轨伤损检出率提高20%;优化钢轨探伤仪B显拼图方法,将波形定性时间从原来的15分钟缩短至3分钟;同时,他们还研发了“双轨探伤仪定向横移及转向装置”和“钢轨练兵轨搬运小车”等多项高效实用的工具,这些工具不仅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如今,48岁的肖锋依然保持着每天提前到岗的习惯,开工前检查仪器状态、查阅前一日检测数据,下班后整理当天的伤损记录、更新技术笔记。“只要钢轨还在延伸,我的探伤工作就不能停。”暮色中,肖锋推着仪器走在返程的铁轨上,身影与延伸的钢轨融为一体。22年匠心坚守,他把青春与热爱刻进每一寸钢轨,用精准与创新守护着列车的每一次平安通行,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铁路工匠的不凡答卷。正如宋代思想家朱熹所言:“治业有常,而精于勤”,肖锋的成长轨迹正是持之以恒的最佳注脚。(王永昌)

责任编辑:李 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