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8日讯(通讯员 肖起城)初秋午后,阳光透过梧桐叶在三明尤溪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调解室投下斑驳光影。副所长郑祖森低头快速敲击手机屏幕,微信对话框里新消息不断弹出,这已是他添加的第957个联系人。“如今连老大爷都学会用微信发语音,用手机和他们沟通更有效便捷。” 他笑着展示微信通讯录,里面整齐分类着 “社区群”“案件跟进”“特殊关怀” 等标签。
2025年8月19日16时许,郑祖森的微信再次收到感谢:“退款已经收到了,非常感谢郑警官,谢谢你们。” 事情源于辖区居民王女士的遭遇,8月9日,她因债务问题通过网络广告接触到自称 “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 的黄某,随后被引导加入服务群并联系 “武汉某咨询有限公司”邹某,签订服务合同并支付7800元首付款。就在她准备支付10200元尾款时,经家人提醒察觉异常,随即联系了郑祖森。
郑祖森调取双方长达两周的微信沟通记录,从中发现关键对话线索,随即与 “邹经理” 取得联系。经过法制教育与沟通协商,对方最终同意退还大部分款项。8月20日,王女士成功收回6800元服务费,第一时间就与郑祖森分享了这个消息并表达感谢。
而在2024年12月4日,郑祖森的微信上突然收到一条信息。这条信息来自一个特殊的“朋友”——五年前他经手办理的盗窃案件嫌疑人董某。这已是2019年12月以来,两人之间发生的又一次暖心互动。
故事要从一个月前说起。2024年11月20日,董某焦急地给郑祖森发来求助信息,称其在网络平台花费5000元购买的玉石疑似遭遇诈骗。郑祖森立即通过微信远程指导,仔细梳理交易记录和平台信息,最终帮助董某成功追回4500元损失。心怀感激的董某当即发来信息表示感谢。
这种特殊的信任关系已持续五年之久。在郑祖森的持续帮扶下,董某遇到生活难题总会第一时间寻求建议。2024年8月1日,董某就曾因收受盗窃所得的钢管主动咨询。郑祖森敏锐判断该行为可能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经过耐心劝导和法律解释,最终董某未收受该笔钢管并为郑祖森提供了线索。这段跨越五年的警民故事,见证了一位基层民警用专业与温度,将执法对象转化为帮扶对象的动人历程。
在他的办公室墙上的“助人为乐品德高 传递社会正能量”锦旗,在加油站的卫生间抓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猪獾,甚至走失儿童的父母通过郑祖森朋友圈两小时内找回孩子。这些都是郑祖森微信好友中“每个红色感叹号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信任。”
从“面对面”到“键对键”,改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初心。在便利群众与规范执法间,郑祖森寻求更大公约数。也正如辖区居民王女士在微信所写:“那个永远亮着的微信头像,是我们深夜安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