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郑红梅 □ 廖仲恺)以问促学,知行合一。在医学人才培养的链条上,规范化培训是青年医师蜕变为临床骨干的关键一跃。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胸外科二区,自2025年初创新推出“病例深度解析 指南循证”双轨制。历经半年多的实践淬炼,该制度在师生双向验证中重塑规培生态,通过“PBL问题引擎”驱动“善思辨、通指南、解疑难”的内化为规培生的核心能力。
在制度设计上,让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创造。考核框架以临床问题为起点,深度融合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真实临床问题为引擎驱动学习。规培生可自主从主令其“辗转难眠”或者“感兴趣”的临床案例入手,选择自己汇报的PPT论题或由老师指定汇报的论题;深度挖掘要求:汇报需涵盖“病例难点-指南依据-诊疗反思-未解之惑”四大模块,拒绝“流水账式”复述;动态指导机制:入科即匹配带教师,带教老师按 “PBL问题树模型”分阶段辅导,从规培生入科开始,就指导规培生对自己拟汇报的论题搜集临床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文献及指南,确保选题价值与探究深度。
汇报实战,从“听众席”到“主讲台”的蜕变。月末考核现场模拟学术会议场景:限时20分钟结构化陈述,10分钟答辩;评审团由孙伟主任医师为核心的胸外科多名医师及护士组成,多维度“挑战”诊疗逻辑;现场评分表聚焦“循证能力(40%)、临床思维(30%)、表达逻辑(20%)、创新性(10%)”四大维度。
规培生小赵在胸外科二区规培期间,一边收集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资料,一边查阅国内外的论文及指南共识等,在出科考核的PPT汇报中,他激动的指出,能在胸外科二区规培期间参与管理这种高难度手术病人,感觉自己非常的幸运,同时他也惊讶指出,大手术术后病人的管理虽然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治疗过程中处处暗藏凶险,其实袖切术后患者的快速恢复得益于术前的精准评估及手术中很多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理。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跃迁。问题驱动式学习正重塑规培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也更符合目前海南医科大学的教学要求。以规培生小赵的转变为缩影,在以前的规培中,他只会服从性的听从老师们的治疗过程中各项指示,如今在胸外科二区的培养体系下,他更加关注的是每个病人治疗过程背后的循证逻辑,并通过主动向老师提问及查阅文献指南等,加深自己对疾病及治疗方式的理解。
临床、科研、人文的三重赋能。从“手术匠”到“临床科学家”,规培生不再满足于“会开刀”,更追求“开好刀的科学逻辑”。通过深度参与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等前沿术式,规培生系统掌握 “三维重建规划→术中精细操作→加速康复管理” 全链技术;更关键的是,在出科汇报倒逼下,学会用《NCCN指南》论证术式选择、用论文共识指导治疗方案。这种“技术 证据”的双重武装,使年轻医生在独立接诊时,能像科学家设计实验般构建诊疗路径。
做“有故事的医者”。在胸外科二区的出科汇报中,人文关怀不是附加题,而是核心考核项。规培生必须展示其如何将温度融入诊疗全链条,用患者故事诠释技术选择、分析伦理决策依据。在这过程中,年轻医者完成了从技术执行者到健康守护者的蜕变。
传统规培培养考核换药速度与病历书写的“熟练操作工”,胸外二区的创新模式锻造的是 “循证决策者”,变革考核方式,从“手术刀的手”到“握刀的大脑”的质变。将问依据、问更新、问优化的“每日三问”植入科室血脉,失败病例在 “无责复盘会” 中淬炼为集体智慧。当学习从被动输入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便融入血液奔流不息。
带教李老师坦言:“学生问‘肺原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这种罕见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预后及国内外现状’,问题倒逼机制倒逼我重读12篇文献,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
据了解,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二区(肺移植科)成立于2021年6月,是海南省肺移植质控中心主委单位、心胸外科规培基地及省内唯一具备肺移植资质的科室。学科由全国知名胸外科专家孙伟教授领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