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3元退款刷屏全网”。小刘和小宋是今年到深圳求职的毕业生,8月16日下午,两人一起到深圳龙岗一家沙县小吃店吃饭。两人边吃边商量求职实习的事,吃完饭之后就离开了,在傍晚六点左右,手机突然收到了13元的退款。她们起初还以为是系统出错,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小吃店主动退回的,备注栏里还写着“加油,免单!”等字眼。
事后两名毕业生把这件事发到了视频平台上,一夜之间火了。小吃店老板潘玉铨回忆道,“是我的合伙人把钱退了。他跟我说,两个小女孩不容易。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善举。我妈当时听了也跟我说,她们出来能帮就帮一点。”
这个故事收获数十万点赞,让众多网友直呼,“真的太温暖了!”
工作与日常生活总是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如果职场的焦虑有工会帮你解,就业的困难有社区主动帮,生活的难题总是有人伸出援手,甚至都不需要你开口,这样的城市,谁不愿去?
这些年,各大城市“抢人大战”如火如荼。落户放宽、补贴加码、政策优惠……这些固然重要,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现,真正留住人的,从来不只是户口和钞票,而是一句“来了就是咱家人”的认同,是一份“我想在这儿过日子”的安心。
城市竞争正在静悄悄进入下半场。拼经济、拼硬件之后,最终拼的是温度、是人文、是心之所向。深圳龙华区把“职场三站”开进便利店二楼,给空窗期的求职者充电赋能,给压力大的年轻人心理疏导;淄博烧烤全城接力,用真心待客,不让任何一个人失望;江苏“苏超”联赛踢的不是球,是一种“吾乡心安”的文化认同。这些看似不轰动的日常,恰恰构成了城市真正的吸引力。
有人说,城市的温度是政府的事。但真正让温度落地、让关怀扎根的,往往是那些琐碎而真诚的民间细节。小吃店老板退回的13元钱,布吉高级中学学生帮助迷路老人,市民志愿者连续19年为留深家庭做年夜饭……它们没有写在任何政策文件里,却深深写进了人的心里。从个体善举到制度设计,深圳正在用两种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方式,诠释着城市吸引力的真正内核。
这也让人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而是将心比心的“看见”。不是把人当作数字、当作劳动力、当作发展要素,而是真正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困境、尊严和梦想。
龙华区“职场三站”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人:外来务工者可以靠教别人修手机,换来共享工位的使用权。一位大哥说:“在这儿,我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外地人了。”这句话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身份革命,当我们能用自己的本事在城市换来尊重和机会,漂泊的人就不再是他者,而是主人。
一座城市最深的温柔,就藏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最普通的人。是让异乡人敢自然而然地说“我们这儿”,是让打拼者觉得“有尊严、有盼头、有归属”,是让每个微小的求助都能被听见、被回应。
如今都在说“人文经济学”,其实说到底,是以人心为起点的发展观。它意味着城市的管理者不仅要有大脑,还要有心脏;不仅要会算经济账,更要会算幸福账、认同账、长远账。
那些奔忙于城市中的人,要的从来不只是谋生的机会,更是生活的意义、扎根的可能、情感的联结。一座城市能让人心留下,才有真正的未来。
13元能做什么?或许不过是一碗拌面、一次地铁、两瓶矿泉水。但它也可以是一束微光,照亮两个人对一座城市的信任。千千万万这样的微光汇聚,就是一座城市真正的光芒。(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