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为桥 以仁心为纽——记援疆医生张秋菊的边疆情缘

鲁网8月20日讯(记者 逯广宇 实习记者 费书慧)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医院的影像科里,一台看似普通的X线机前,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女医生俯身查看胶片的身影——她时而皱眉凝视屏幕上的灰阶影像,时而转身用带着山东口音却努力清晰的普通话与患者交流,偶尔还会蹦出几句刚学的维吾尔语短句。她是张秋菊,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也是中组部第十一批中期轮换专业技术人才中远赴边疆的临床"侦察兵"。从齐鲁大地到天山脚下,这位母亲、医者,用精湛医术守护群众健康,以真挚情怀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在祖国西北边陲书写着属于影像科医生的担当。

毅然西行:把牵挂藏在心底,将使命扛在肩上

2024年11月,当援疆任务的通知传来时,张秋菊的心像被揪了一下——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正处在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每天需要家长辅导作业、培养专注力;不到两岁的儿子刚学会叫"妈妈",正是最黏人的时候,夜里总要抱着她的衣角才能入睡。作为母亲,她何尝不想陪伴孩子成长?但作为一名医生,当人民需要时,她更记得自己肩负的责任:"影像科医生是临床医生的眼睛,边疆群众也需要专业的诊断守护。"

简单收拾行囊时,她悄悄把女儿画的"妈妈加油"画和儿子的照片塞进行李箱夹层。临行前夜,她蹲下来抱住两个孩子轻声说:"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帮助叔叔阿姨看病,等你们放假了,妈妈就带你们看天山的雪莲花。"丈夫默默帮她把常用药品和女儿的学习资料装进行李,只说了一句:"家里有我,你安心去。"

初到新疆,挑战接踵而至——零下二十度的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脸颊,干燥的气候让她的鼻腔时常出血,作息时间、饮食习惯也有诸多不同。更难的是工作环境的差异:受援的五一农场医院放射科设备老旧,X线机已使用十余年,影像成像清晰度有限;科室人才技术人员缺乏。

"既来之,则安之。"张秋菊很快调整状态。她白天跟着当地同事熟悉工作流程,晚上对照最新《医学影像诊断质控指南》逐条梳理问题,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改进方案:"X线投照角度偏差会导致心影测量误差""双肺野曝光不均会影响肺炎诊断""报告模板需统一术语规范"......

"侦察兵"的坚守:在黑白影像里守护生命防线

影像科医生的工作常被称为"幕后英雄"——他们不直接接触患者,却要通过一张张X光片、CT影像,在灰白交织的图像中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依据。张秋菊深知,每一帧影像都是生命的密码,每一次诊断都关系着患者的安危。

今年1月的一个风雪天,内科门诊送来一位70多岁的回族阿妈,主诉胸闷憋气。临床医生开具胸部X线检查后,张秋菊引导老人摆好体位,仔细调整曝光参数。拍摄完成像后,她立刻注意到异常:患者心影明显增大,测量心胸比率超过0.6(正常应小于0.5),双下肺还存在斑片状模糊影。"可能是心功能不全合并肺部感染,但心影增大需要排除是否存在大量心包积液。"她深知,若误判为单纯肺炎而忽略心包问题,患者可能因延误治疗危及生命。张秋菊立即在诊断报告上详细标注:"心影重度增大,建议心脏超声进一步明确是否合并心包积液",并第一时间与临床医生电话沟通病情,患者通过超声确诊为大量心包积液,由于本院医疗条件有限,患者及时被转往上级医院,大大减少了无效等待时间。

跨越语言的温暖:做民族团结的"暖心桥梁"

五一农场医院服务着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各族群众,其中少数民族占比28%。尽管普通话是通用语言,但部分年长的维吾尔族患者口音较重,加上医学术语的专业性,沟通常常成为障碍。"患者摆体位时如果不配合,不仅影响影像质量,还可能增加辐射暴露。张秋菊决定从"拉近距离"开始破题。她在业余时间学习了简短维吾尔语日常用语:"亚克西木斯孜(您好)""霍西(好的)""白克其(哪里不舒服)";遇到紧张的孩子,她会轻声安抚、夸赞:"小朋友真勇敢,像小超人一样配合医生,给你点赞!"

遇到听力不好的老人,她不再依赖语言解释,而是自己示范标准体位:"阿姨看,手这样放,头稍微抬一点,对,就是这样!";检查结束后,老人拉着她的手说:"山东医生亚克西!"那一刻,张秋菊深刻感受到,语言或许有隔阂,但医者的真心能跨越一切。

尽管目前受援医院尚未配备CT、MRI等大型设备,但张秋菊时常需要会诊外院的影像资料——有的是门诊医生拿不准的CT胶片,有的是患者从外院带回的报告。"张医生,我这个肺结节是不是恶性的?"今年3月,一位回族大叔拿着手机里的电子影像焦急地问。张秋菊接过手机,仔细查看薄层CT图像,又询问吸烟史和家族史,最终判断:"这个4毫米的结节,不用太紧张,倾向良性可能性大,只需要半年复查就行。"大叔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听您这么一说,我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

"输血"更"造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为了让边疆群众享受更持续的医疗服务,张秋菊把"培养本土人才"作为援疆的重要目标。她利用科室空闲时间开展讲课,从CT的基本原理讲到常见病影像特征,从MRI序列选择讲到疑难病例讨论;从质控标准解读到典型病例分析;她还在科室引入了 “影像报告双签” 制度,自己先审核每份报告,再带年轻医生逐句推敲术语规范,使得影像诊断报告的规范性得到临床科室一致认可。她还从投照角度、曝光剂量到胶片打印环节逐一指导,使得科室甲级片率不断提高。

下班后她还通过线上课程学习最新技术,关注医学前沿动态,再把知识分享给同事。"张医生不仅传授给我们精湛的影像技术,更以身作则地践行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放射科90后医生小徐感慨道,"过去我们往往只关注影像质量是否达标,如今在张医生的影响下,我们会主动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深入思考影像表现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在完成本专业的工作之余,张秋菊还会跟随团队进行入户医疗随访、深入边远山区义诊,进校园、企业、社区进行健康科普讲座和义诊服务,将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者仁心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从齐鲁大地到天山脚下,从黄海之滨到准噶尔盆地,张秋菊用300多个日夜诠释着援疆医生的使命。当被问及援疆最大的收获时,她指着墙上"泰山天山根连根,鲁疆人民心连心"的标语说:"每一帧影像都是生命的托付,每一次诊断都是信任的回应。我愿做黑白世界里的翻译官,做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夕阳西下,张秋菊结束一天的工作,打开手机里女儿发来的语音:"妈妈,我这次数学考了100分!弟弟会背童谣啦!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眼眶微红,又笑着回复:"等妈妈的援疆任务完成,就能回家陪你们啦"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张秋菊和无数援疆人一样,用专业与热爱、坚守与奉献,在祖国边疆的画卷上,绘就了一抹温暖的"医者白"。

责任编辑:霍艳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