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婵宝,今天有事请大家帮忙。婵妹就想着帮助妈妈,让家里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同时把老家的土鸡蛋分享给粉丝们尝尝……”评论区显示,大量粉丝误以为这就是全红婵本人,纷纷下单购买链接中的鸡蛋,该商品链接显示已售出4.7万件。在互联网上,奥运冠军的“声音”突然开始推销农产品,知名演员的“声音”24小时不间断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随着AI技术的普及,“克隆”特定人物声音已实现“一键式”操作。当声音能被轻易窃取和滥用,随之而来的侵权乱象频繁上演。
此前,全红婵家人曾向媒体证实,全红婵并未给相关农产品代言或授权,显然消费者是被AI仿冒声音欺骗。不仅全红婵,奥运冠军孙颖莎和王楚钦也遭遇类似仿冒,他们的AI克隆声音同样被用于带货。这些网络博主利用粉丝对奥运冠军的喜爱与信任,通过AI技术伪造以假乱真的声音,轻松收获大量订单牟利。AI仿冒名人声音带货,涉嫌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了市场诚信环境,侵犯了当事人的声音权益,应依法予以清理、处罚。
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明确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每个人的声音独一无二,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授权随意仿冒使用,既不合情理,也违反法律规定。AI合成声音若能让公众凭音色、风格关联到特定自然人,即具法律可识别性,构成侵权。因此,任何自然人声音均受法律保护,未经许可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权利人声音属侵权行为。
之前,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几家公司将配音师声音AI化使用并出售,法院判决几家被告公司构成对原告声音权益的侵犯,赔偿损失共计25万元。显然,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使用AI克隆声音牟利,不仅触犯了相关法律,还将被判以经济赔偿。
而且,除侵犯人格权外,AI克隆声音还存在巨大隐患。目前,随着AI生成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用门槛大幅度降低,基于开源语音大模型,只需一段清晰语音样本,任何人声音都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克隆,并被操纵说出攻击者设定的任意内容。AI克隆声音最大的隐患是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如果与AI换脸等技术结合,生成高度逼真的“数字人”实施诈骗,危害将极其严重。
声音克隆只是AI技术冲击人格权的冰山一角,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发展,个人的形象、动作、表情等都能被数字化复制,并可能遭到不法分子的盗用、滥用,埋下巨大的隐私安全隐患。技术的进步不可阻挡,但技术的应用必须划清法律红线。因此,对于AI生成技术,不能因噎废食地全面禁止,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地毫无约束,需要建立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商业化使用需采严格的事前授权原则,涉及公共利益的场景可设定豁免条款,对利用AI技术违法生成、盗取、滥用他人信息的行为依法严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江德斌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