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健康守护——记援渝医师夏菲菲的别样医师节

鲁网8月20日讯(记者 吴美琳 实习记者 李安琦)2025年8月19日,我们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属于白衣天使的节日里,那些远离家乡、扎根偏远地区的医疗工作者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他们用专业与热情,在陌生的土地上播撒健康的种子,用坚守与创新搭建起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的桥梁。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夏菲菲,就是这群“逆行者”中的典型代表。

初到重庆秀山,湿热的气候与差异巨大的饮食习惯便给夏菲菲来了个下马威。水土不服导致的肠胃不适,阴雨连绵引发的关节疼痛,加上天天面对油腻辛辣的饮食,让她整整半个月都未能适应。“来这不是享受生活的,是来工作的!”夏菲菲咬牙克服着身体不适,迅速投入到工作中。这份迎难而上的职业精神,正是中国医师最朴素的职业宣言。

秀山基层患者的口腔问题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长期偏好辛辣饮食导致牙龈反复炎症;中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缺牙拖延症”,往往牙齿缺失多年才就医;儿童龋齿率高但早期干预意识薄弱;部分患者听不懂专业术语,沟通时需要反复用“大白话”解释——把“根管治疗”说成“给牙齿‘抽神经’消炎”,把“种植牙”比作“给牙齿‘打地基’”。面对这些挑战,夏菲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大的耐心和专业智慧应对。设备条件的差异也需要她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在有限的器械条件下优化治疗流程,确保基础诊疗质量不打折扣。

更难能可贵的是,夏菲菲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医生,更是一位耐心的带教老师。当地基层口腔科医生对新技术的渴望特别强烈,她便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手把手教同事做复杂牙拔除,规范根管治疗步骤,甚至一起设计适合基层的儿童涂氟、窝沟封闭流程。这种“授人以渔”的工作方式,让有限的医疗援助产生了持久的效益。

在这个特别的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看到了夏菲菲和众多援渝医生的共同期许:希望专业技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结果,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希望健康观念能够“破圈生长”,让护牙意识真正走进百姓日常;更希望这份援渝情谊能够“双向奔赴”,让温暖跨越山海,让东西部医疗协作的花朵在秀山这片热土上绚丽绽放。

夏菲菲的故事,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最动人的注脚。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的担当——不仅治病救人,更传递技术;不仅治病,更治“未病”;不仅治病,更连接人心。在偏远地区的医疗帮扶一线,正是无数个“夏菲菲”的坚守与奉献,让“健康中国”的蓝图变得更加清晰可及。向这些远离家乡、默默奉献的医师们致敬!

责任编辑:霍艳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