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闻“汛”而动 共绘应急防御同心圆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刘艳 房舒)台风“杨柳”过境后的这个周末,洒满阳光的杏林湾畔游人如织。6.9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吸引了众多前来觅食的白鹭,成为岸上人们手机争相定格的风景。

然而,碧波之上并不总是美丽风景。过去的一个多月,这里的水位曾屡次急剧上涨,直逼警戒线。

雨一直下,让人揪心。

7月9日8时至12日8时,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平均雨量达237.8毫米,为2008年以来受台风影响第二大雨量;7月21日14时,厦门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仅仅一个小时岛内外多个镇街降雨量超过50毫米;8月3日至5日,西南暖湿气流“增兵北上”,给厦门带来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8月14日凌晨,受台风“杨柳”在漳浦沿海登陆影响,厦门又迎来大雨大风……

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与在厦举办的周杰伦演唱会、2025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常规赛等重大文体活动不期而遇。

这是对全市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接二连三的实战检验,一场场多重困难叠加的硬仗中,厦门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周杰伦在演唱会结束前发自肺腑的致谢,厦门与乒超联赛在双向奔赴中最终实现的共赢,成千上万市民群众和来厦追“星”的粉丝、球迷对这座城市的点赞,都成了这份答卷上的生动注脚。

广泛动员

打造多方参与的防御格局

受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残余涡旋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7月9日至12日,厦门遭遇入汛以来最强持续性强降雨。被笼罩在雨幕中的,除了这座上下齐心、共同备战的城市外,还有即将于11日晚在翔安区白鹭体育场举办的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

11日14时40分,“全市暴雨预警一级!防御暴雨应急响应二级!”的简讯,出现在了许多人的手机里。这一刻,距离演唱会观众进场不到三小时。

当“丹娜丝”遇见周杰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这对于十余万持着演唱会门票的歌迷来说,是一次猜测;但对于厦门的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而言,却是必须全力以赴做好的必答题。

“感谢厦门市政府、公安局、文旅局以及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随着周杰伦在演唱会结束时的高声致谢,一切尘埃落定。不少歌迷在有序离场时感慨:厦门创造了一个奇迹!

大暴雨叠加大客流,演唱会如期举办、圆满落幕的背后,是一场集多部门合力打响的有准备的战役。

7月8日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每日会同气象、文旅、交通、市政、公安等相关部门,会商评估暴雨积水对交通通行、舞台设施等影响,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应急处置流程等关键内容,要求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前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启动重大活动熔断机制准备;7月9日起,气象部门每日组织专题气象服务,提前一天启动逐小时精细化降雨预测,文旅、市政、公安、交通等部门指导举办方核查地下停车场排水设施,提前布置抽水泵、沙袋、挡水板,精细安排公交接驳和疏散线路,免费按需发放一次性雨衣……

如今,回头看这一高效衔接、协同作战的厦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许多人敏锐地留意到一个关键词:合力。事实上,厦门筑牢城市防汛安全防线的理念异常清晰——要打赢这一场场战役,就必须广泛动员,打造多方参与的防御格局。

对于这一点,从福州来厦看周杰伦演唱会的陈鸿英颇有感触地说:“一场暴雨,同步激活了市、区这么多相关部门,在其他地方是不常见的。”无独有偶的是,作为球迷的他,十余天之后又在厦门见证了类似的场景。

2025乒超联赛厦门站的比赛于7月25日至28日在厦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凤凰体育馆举行。同样是倾盆大雨,同样是大量观众,同样是圆满落幕。

跳出重大文体活动回顾7月以来频繁袭击厦门的持续性强降雨,一幕幕众志成城守护家园的动人现场依旧让人印象深刻,仅7月9日至12日,全市便累计下沉干部7511人次。

地利人和

筑牢赢得“天时”的安全屏障

“灌口镇双龙潭二龙潭水坝局部滑坡,需要救援!”7月11日上午9时,一则救援通知发到了厦门蓝天救援队队员的手机里。20名队员分成三组,闻“汛”赶赴现场:一组进行安全勘察,一组填装沙袋,一组布置土工布,防止雨水冲刷滑坡处导致二次塌方。当天下午3时左右处置完毕后,队员们又赶往下一个救援点。

同日,东孚一处排涝点21名群众被困,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员在完成滨海西大道后田路段积水处的车辆救援后,火速赶往现场。仅一天时间,他们就出动131人次奋战在岛内外各个救援点。

也是这一天,519救援队接到求助,后溪镇崎沟书房里附近道路积水严重,需要排涝。救援队员携带两台大功率抽水泵到达现场。彼时,道路积水已有齐膝高,因为持续降雨,他们现场作业至傍晚时分,才将积水排空。

……

这些年,在厦门包括台风暴雨在内的救援现场,总会出现这些民间救援队的身影。

遇到灾害和险情,他们为什么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守护厦门需要自觉参与,美好生活离不开互帮互助。”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这样说。截至今年年初,其所在的这支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的队伍,已累计执行各类救援任务6000余次,国内重特大灾害救援任务56次,受益人群超395万。

沿着风雨中他们逆向前行的脚步,可以找到厦门近年来一次次打赢台风暴雨应急防御战的另一个重要缘由:应急防御体系建设,不只是应急部门的事,也不只是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事,而是各个社会组织甚至每名厦门人自觉参与的事。

相对于与“天时”抗争的“人和”,在集美区防汛部门的眼里,杏林湾排涝泵站与集杏海堤水闸协同发力的“立体防线”,就是他们未雨绸缪,为抵御台风暴雨侵袭构筑的“地利”。

时间回到7月11日,暴雨如注,杏林湾畔的路人,忧心忡忡。

集美区防汛办,人员步履匆忙,一双双眼睛与现代化的监控设备一道,紧盯湾内的水涨水落。

早在暴雨预警发布初期,这里便启动应急响应,提前开闸预腾库容160万立方米,为后续防汛预留“缓冲空间”。当启动防御暴雨二级应急响应后,为应对高于杏林湾水位的外海天文大潮,泵站7台机组紧急启动,连续15小时强排835万立方米,将水位稳稳控制在-0.5米以下;随后,集杏海堤水闸抓住潮汐窗口,开启20孔闸门,5小时泄洪663万立方米,将水位进一步降至-1.3米。

集美区应急管理局局长林毅对该区已投入使用的杏林湾排涝泵站津津乐道:无论外海是否处于高潮位,它都能以280立方米/秒的规模实现24小时不间断排涝,先前集杏海堤水闸因潮汐无法开闸泄洪的难题彻底化解。而与泵站形成“黄金搭档”的集杏海堤水闸,则擅长借潮汐之力精准泄洪,两者一主一辅,构建起“机械强排 自然引流”的高效排水格局。

预腾库容,实时调控,借势泄洪。依托在疾风骤雨中打出的这套组合拳,杏林湾以大幅提升的区域排涝效率,从容不迫地为集美新城及周边区域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互帮互助

彰显温暖有爱的城市风范

7月10日20时至11日20时,厦门日雨量达198.4毫米,突破1961年以来7月同期纪录。11日下午4时许,环岛干道会展下穿隧道双向积水。

在附近金融中心大厦工作的林添恩路过这里,冒雨下车,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并第一时间上传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环岛干道会展下穿隧道积水,请大家绕路通行。

由热心市民发出的成百上千个类似的“避坑”提示,与权威媒体发布的资讯一道,成为那时候厦门人手机里最热烈的跃动。疾风暴雨中这一个个带着温度的文字,令人心生暖意。

然而,“尽量不外出”的温馨提示,并没有阻止翔安区琼头社区渔民们走出家门的步伐——他们互帮互助,交互巡查停在避风坞内渔船的情况;一同携起手来,用沙袋挡在海边入村道路的低洼处。

群发的一条资讯,用肩膀扛起的一个沙袋,在陌生人熄火的车后助推的一把力……普通市民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在厦门近来打赢的一次次应急防御攻坚战中,功不可没。

而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抗击极端天气取得的胜利甚至外界口中盛赞的“奇迹”,与这些年厦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爱心厦门建设,展示温暖有爱的文明城市风范的系列努力,同样不无关联。

由于近年来大型文体活动频频落地翔安,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善营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建立包括应对台风暴雨在内的长效保障机制,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过,自始至终保留在风雨中的那一抹抹亮丽的色彩,让他信心满满。

那是“志愿红”“环卫橙”“警察蓝”,那是这座城市突破难关得以正常运转的底色。它们在周杰伦演唱会、乒超联赛上随处可见,也会成为未来厦门举办的大型文体活动中永恒流动的色调。

有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力量,厦门在台风暴雨应急防御体系建设中绘就的同心圆,将更加夺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