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走近南京医者——磨技艺成利刃 捧初心作暖阳

□实习生唐浩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当听诊器的微凉触碰过万千胸膛,当手术刀的锋芒划过无数晨昏,医者的守护始终镌刻在生命刻度上。有人紧攥初心,在诊间病房践行“不放弃”的承诺;有人以二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不断提升柳叶刀的技艺造福患者;有人俯身传薪,让仁心与精术如河海相续。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走近南京医师,看他们如何以“守”为轴,在“初心”“技艺”“传承”的坐标上落笔,在病房的晨光、手术灯的光晕、带教的板书里晕染,汇成“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答卷。

技艺之守,在手术台与实验室间淬炼锋芒

“病治好了就有精神了!也不喘了,谢谢孔主任!”早上8时不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孔祥清教授就抵达病房进行交接班、查房,昨天术后病人的康复状况一直牵动着他的心。在一声“谢谢”中,孔祥清开启紧张而又高能量的一天。

8∶30,当天首台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10∶00,首台手术结束后间隙,接受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连线申请,为82岁老年患者远程会诊;10∶15,第二台手术;11∶30,第三台手术……微创手术创伤小,可加速病人恢复,但医生却为之付出更多。术中医生背着10公斤的铅衣重甲,在充满射线的手术室中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的站立与辐射影响,各种健康问题随之而来,但孔祥清至今仍坚守在一线,曾一天完成多达20台手术。

多台手术并没有为孔祥清画上当天医疗工作的句号,下午2时,他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专家门诊的诊室里。为20余位患者看诊结束后,17∶45带教,18∶30实验室科研,孔祥清是医生,也是一位思想闲不住的“发明家”。从理念到药物、从器械设计到临床试验再到实际应用,动辄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深耕,孔祥清则一直在坚持,他说:“对于医生来说,去推动医学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多年持续探索高血压的始动源头机制,孔祥清创新性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病理性高血压升高的“肾周脂肪—脑”轴新机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研发出一款治疗高血压的技术产品。不打针、不吃药,在聚焦超声设备治疗下,也可以控制住高血压。目前,这项临床研究已在全国多个医疗机构医学中心开展,惠及多位高血压患者。

30余年深耕心内科领域,近十年实验室坚守,孔祥清以日复一日的勤勉,将技术精度刻进指尖,把治疗效果落在实处,让“技精于勤”融入诊疗全程。

初心之守,在肿瘤病房里播撒希望

清晨7时,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的走廊已响起医生沈芸竹的脚步声。白大褂口袋里,手机屏幕亮着——凌晨5时,一位患者家属发来咨询还没来得及回复。“肿瘤病人的焦虑不分上下班,我们的手机得像监护仪,随时‘在线’。”她笑着晃了晃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聊天记录,是她与患者家属们跨越晨昏的“生命对话”。

对话中,也有家属抱怨“为什么不及时接电话”,也有患者觉得“药太贵、效果慢”而红着眼争执。“以前会委屈,现在懂了——抱怨是他们的‘求救信号’,接住了,才是医生的本分。”沟通,是沈芸竹工作的常态。“肿瘤患者的恐惧,有时比肿瘤本身更难‘治’。”但她也说,沟通不是任务,是让患者觉得“有人陪他们熬”,“熬到出现新药,熬到有了新技术。”

而沈芸竹不仅仅陪“熬”,更通过自己努力让患者看见更多希望。

“胃癌脑膜转移”的字眼,将患者刘利一家打入谷底,治疗花光了积蓄,身心俱创。在刘利一家即将放弃时,沈芸竹带来了好消息——通过她牵线搭桥,南京脑科医院专家愿意在医院专项基金的支持下,采用最新技术为患者免费手术。帮晚期肺癌患者申请慈善赠药;为经济困难的家庭申请医院基金会补助;遇到新药临床试验,她会在笔记本上记下符合条件的患者,“多一个选项,就多一分可能”。在沈芸竹看来,“肿瘤治疗像在沙漠里找水,我多走一步,患者就离绿洲近一步。”在肿瘤病房的暮色里,沈芸竹的手机仍在不时震动,像一串跳动的脉搏。这双向患者主动伸出的手,正敲出“德馨于行”的节奏。

传承之守,在影像星空中点亮薪火

7月,南京鼓楼医院张冰教授团队合作科研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再次闪耀于脑科学顶级国际舞台。该研究在胶质瘤影像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创新性地将计算几何与最优传输理论应用于脑科学领域,实现影像数据的高效处理,并通过创新性代数模型显著提升了深度学习在脑胶质瘤分级与基因分型中的准确性。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张冰教授对“精准”的执着追求,更藏着她对“德技接力”的践行。

影像,不仅是“冷数据”,更是患者前行的“希望之光”。“她强调影像的精准性,这种精准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对患者未来的负责任态度上。”作为学生,陈夫涛回忆,“在一次跟诊经历中,一位疑似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情绪激动,对影像结果产生了疑虑。我们几个学生有些手足无措,张冰教授却平静地打开脑结构像、功能像,用近40分钟耐心解释脑部病变分布和认知、记忆的关系。她没有引用复杂的术语,也没有简单搪塞,而是一步步把图像讲成故事,把疾病讲成病人能听懂的语言。”

“你这个疾病是坏小孩阶段,不可怕,别担心!”耐心解释后的情绪安抚,让患者连声道谢,而张冰也让学生陈夫涛明白,“医学影像不是冷冰冰的图像,而是病人对未来的最后一次发问。我们的答案,必须靠谱。”

在影像学的浩瀚星空中,张冰照亮的,不仅是科研的前路,更是一场关于“德”与“技”的接力——让严谨的匠心融入日常诊疗,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