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感动中国”的舞台从来都不缺震撼人心的力量。栾恩杰以航天之笔描摹大国雄心,郑钦文用球场锋芒彰显民族锐气,范振喜凭乡土情怀书写振兴答卷......这些身影共同构成了民族精神的立体群像。在这之中,从命运沟壑中挺拔而起的青年庞众望,以其不屈的生命轨迹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突围,他的故事如同一滴水珠,折射出整个民族在千磨万击中淬炼的磅礴力量,让我们看见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来都蕴藏在每个平凡生命的不屈抗争里。
“面对什么就解决什么”,庞众望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民族穿越苦难的精神宝库。面对“父亲患精神疾病、母亲下肢残疾、自身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三重枷锁,他没有沉沦于为何是我的怨言,而是选择以如何破局的姿态直面人生。他在央视《面对面》采访中说道“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拿不出去。我妈妈那么好,我的每一个亲人都那么好,我觉得他们应该羡慕”。面对家庭困境与自身疾患,他不怨天尤人、勇毅前行的姿态,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直面挑战的标杆。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积极心态和对家庭的热爱,正是中华民族韧性的生动体现。当下,我们当以这份韧性为铠甲,在改革攻坚的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在基层治理的第一线善于解民忧,将工作中的“娄山关”“腊子口”视作成长的阶梯,把每一次矛盾化解作为能力提升的契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担当。
“大学前的经历,让我有了走下去的力量,在清华的时间,让我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庞众望的成长轨迹,与民族的奋进之路形成了深刻共鸣。从寒门学子到清华博士,他以知识为舟筏渡过命运的险滩,这份对梦想的执着,恰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当代诠释。在节目中他说道“我现在就是想努力把科研做好,向所有人展现中华儿女骨子里的那种韧性,还有奋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要坚定地走下去”。这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正是中华民族追梦路上的真实写照。作为新时代青年工作者,我们当传承这份执着,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深耕细作,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脚踏实地,在平凡岗位上涵养“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日夜钻研,还是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都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久久为功中创造经得起检验的实绩。
庞众望在清华大学《科学报国与君子担当》对话活动中说到,“面对科技封锁、关税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这份清醒的认知,源自他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注,对民族命运的深度思考。他牢记母亲“为国家做贡献”的嘱托,投身精密仪器研究破解“卡脖子”难题。中国青年的“小我融入大我”精神,在庞众望“科研报国”的铿锵誓言中升华为新时代的行动纲领。如今,我们要以他为榜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科技领域勇攀高峰,突破技术壁垒,在基层岗位履职尽责,厚植为民情怀,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挺身而出,彰显青春力量,始终锚定 “人民至上”的方向,用实干把报国之志写在祖国大地上,让担当成为新时代奋斗者最鲜明的底色。
“感动中国”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捕捉到这些散落在人间的精神星火,当无数这样的星火汇聚,便能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也是一个民族在精神觉醒中必然抵达的远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子瑞(“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