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技术解决患者多年的头晕症状

多彩贵州网讯 “头不晕了,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近日,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准备出院的张阿姨(化名)轻轻舒了口气。困扰她多年的头晕症状,最终被证实与心脏上一个未闭合的“小缺口”有关,而贵医大二院采用的新型可吸收封堵器技术,不仅精准“补”好了这个缺口,更以“术后无异物残留”的特点,让她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头晕查不出原因,“真凶”藏在心脏里

60多岁的张阿姨被头晕、昏沉感困扰了两年多,期间,她辗转多家医院,做了多项检查,却始终没能找到明确病因。更让她忧心的是,她曾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还留有陈旧性脑梗死病史,每次头晕复发,都让她忧心忡忡。

今年7月,张阿姨来到贵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就诊。结合她的病史和症状,医生考虑头晕可能与心脏结构异常相关,随后的检查印证了这一判断——结果提示阳性,确诊为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胚胎时期的生理性通道,多数人出生后2年内会自然闭合,成年后若未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医学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可能与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脑缺血事件等存在关联,其机制可能是静脉系统的微小血栓及高浓度的血管活性物质通过未闭通道进入体循环,影响脑部供血。张阿姨的头晕症状及既往脑血管病史,均与此有一定相关性。

新技术“补缺口”,封堵器可被人体吸收

对于卵圆孔未闭的治疗,介入封堵术是临床主要方式之一。传统的封堵器多为金属材质,植入后会长期留存体内。而此次为张阿姨实施手术采用的新型可吸收封堵器,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植入后能有效闭合卵圆孔;待心脏自身组织生长修复完成(通常术后6-12个月左右),封堵器会逐渐被人体吸收,最终无异物残留。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顺利进行,医生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导管精准送达卵圆孔位置并释放封堵器,整个过程约30分钟,创伤较小。术后4-6个小时,张阿姨便下床活动。术后,困扰她多年的头晕症状明显缓解,复查相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之前总担心身体里留着金属异物,现在知道这个封堵器会慢慢被吸收,心里踏实多了。”张阿姨说。

此次可吸收封堵器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展现了贵医大二附院张腾主任团队在技术领域的深耕与探索,更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更具前景的治疗选择。该院主治医师张兢表示,将持续关注医学前沿技术,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提供适宜的诊疗方案,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兰雪编辑:潘欢欢责任编辑:李浩终审:夏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