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筑牢医疗科普“安全堤” 让科学跑赢流量

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等机构今年6月发布的《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第二期)显示,92.1%的网络视听观众曾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其中63%已养成定期关注习惯。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知识,一些“网红医生”却企图混淆视听,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

陕西张昕的父亲沉迷网络直播间,一名自称“医学专家”的主播推销高价“神药”,其认证医院经核实“查无此人”。有记者暗访发现,部分认证为“三甲主治医师”的账号实为MCN机构操控。这些“网红医生”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敛财牟利。整治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刻不容缓。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这些举措给医疗科普加上一道“紧箍咒”。然而,欲彻底清除乱象、筑就坚固的科普安全堤防,唯有官方媒体、医疗账号与社交平台协同发力,方能实现标本兼治。

对于视频平台,首先要把好“身份认证”关。对医疗账号分类核查资质,并在主页显著位置公示,确保医疗信息、健康科普等来源的权威性。平台还需投入力量,构建“人机结合”的严密审核网络,对医疗科普内容实行更严格的前置审查与动态监控,精准识别伪装成科普内容的推销广告,让“假医生”“假药方”无所遁形。

权威之声,更需主动作为。目前专业医疗机构的优质科普内容仍显不足,亟需官方媒体与专业机构积极融入,放大声量。当权威声音足够响亮、足够亲和,伪科学自然会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同时,官方媒体与专业机构更需严把内容质量关。医疗机构应强化内部管理,将医务人员网络行为纳入监督范围,将发布内容严格核实,防止“公号私用”、利用专业背书发布广告敛财的乱象。

面对专业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医疗话题,媒体若仅凭个别专家或机构的一面之词便仓促发声,不仅可能传播片面观点,更会助长伪科学滋生。例如某媒体发布视频称“医生建议少吃水果”,既没有多重权威的信源,也不加深入分析,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怎么有医生说多吃水果,有医生说少吃水果?”这不仅与医疗科普传达知识的理念背道而驰,更是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因此,官方媒体在及时响应医疗热点、制作及发布科普内容的同时,需以多重验证、交叉论证的方式规避单一信源陷阱。通过多维度溯源、求证,将碎片信息置于“聚光灯”下反复审视,让老百姓看得省心、放心。

生命之重,容不得“假科普”的一粒沙。只有多方协同治理,才能创造出更清朗的科普生态,让真知识穿透流量的迷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