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继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和初高中衔接课后,教培机构又开辟了一条新赛道:高(中)大(学)衔接班。瞄准的对象是准大学生们,让他们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
据《南方周末》报道,“高大衔接班”学的主要是大学英语、英语四六级、高数、大学数理等课程,这些课一般单科收费近千元。为宣传招生,有推销人员直言“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
中学与大学的本质差异,决定了衔接的关键绝非知识的简单延续。中学教育以应试为轴心,不少学生习惯了“老师划重点、家长盯进度”的被动模式,目标是在标准化答案中争夺高分;而大学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知识丛林,有专家指出,大学学习的核心是“努力掌握各种不同答案”——同一历史问题可能有七八种观点,同一社会现象需跨学科解读。这种从“求同”到“存异”的思维转变,从“被人安排”到“自主规划”的角色切换,才是衔接的核心命题。
一言以蔽之,真正的“高大衔接”,核心是培养独立自主的生存与思考能力。而“高大衔接班”将大学课程简化为高数公式、英语单词的提前灌输,本质是把大学拉回中学的应试轨道,用“赢在大学起跑线”的焦虑,掩盖了对教育规律的无视,恰恰与这种转型的本质背道而驰。
“高大衔接班”的泛滥,暴露的是教育包办思维的惯性延续。家长们习惯性地将孩子的成长视为“可设计的工程”,从幼小衔接到初高中衔接,再到如今的“高大衔接”,始终想用培训课程替代孩子的自主体验。社会学中的“社会时钟”理论本是描述群体成长节奏的参考,却被异化为“必须按时刻表前进”的枷锁。
高考后的暑假本是珍贵的“自留地”:打工体验能触摸现实脉搏,旅行漫游能拓宽认知边界,哪怕是看似虚度的松弛时光,也是青少年重新认识自我的必要留白。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恰恰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养分——比提前记住几个高数定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规划时间、判断价值、应对未知。
大学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可能因一堂选修课发现新的兴趣,可能因一次社团活动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可能因一场辩论赛重构对世界的认知。此前,有培训机构打出“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四年”的口号,宣称能全方位模拟大学四年生活,提前规划大学生涯,本质上就是用标准化模板消解这种可能性。
从中学到大学的衔接,是一场关于“放手”的教育实践。本该自由生长的青春,不该继续困在分数与排名的牢笼里。家长需要明白,孩子终要独自面对知识的海洋与人生的岔路;社会需要接纳,成长本无标准答案,一时的知识滞后远不及独立人格的缺失可怕。
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相较于赢在起跑线的片刻功利心,不如把精力花在丰盈意志、强健体魄等的长远之事上。与其花钱报衔接班,不如相信年轻人的适应力:他们能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突围,就有能力在大学的自由天地里找到自己的节奏。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提前预装知识的机器,而是造就能与世界自主对话的灵魂。责任编辑:韩保林(EN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