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健康上网 拒绝沉迷

暑假本来是中小学生放松身心、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宝贵时光,然而一些学生却一头扎进网络虚拟世界,在手机屏幕前流连忘返。这种“机不离手”的状态,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被网络世界的新鲜感和即时反馈所吸引。比如,网络游戏的升级系统、奖励机制等设计,使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奇幻世界,久而久之,容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家长因工作忙等原因,在暑期无暇陪伴孩子,便将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当作“电子保姆”,让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自行消遣。长此以往,网络便成了孩子填补内心孤独、寻求归属感的“避风港”。

当前,网络内容监管仍有漏洞,有些不良信息容易趁虚而入,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误导。一些网络平台为追求流量,刻意设计成瘾性机制,忽视了对青少年的保护责任。

沉迷网络带来的影响,绝非简单的浪费时间,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深远而且持久。

首先是对身体健康的侵蚀。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会对孩子们的视力造成严重损害。而且,脱离了学校规律的集体生活,一些孩子昼夜颠倒的上网习惯打乱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沉迷虚拟世界会使孩子逐渐脱离现实社会,产生社交障碍。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变得暴躁、易怒,缺乏耐心和同理心。

沉迷网络对学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网络上一些低俗、暴力、虚假的内容,让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预防网络沉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

家庭是预防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承担起监护责任,与孩子共同制定暑期上网规则,明确上网时间和内容,做到“疏堵结合”。同时,增加有效陪伴,丰富孩子的线下活动,减少他们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

学校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掌握自我保护技能。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社会各界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网络平台要完善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对游戏时长、消费金额进行限制,过滤不良信息。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网络平台的经营行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益的课外活动场所,吸引孩子们走出家门。

暑假正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上网习惯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共同行动,织就一张有效的守护网。(王敬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