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湾寨社区摆勺上院组迎来了喜事一桩——组里出了首位博士生罗晓辉。
村民们以独特的方式送上祝福,一块“众筹”的“金榜题名”牌匾和一条写着“热烈祝贺罗晓辉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横幅,简单却饱含深情。
“大家来祝贺就好,收礼办酒既没必要,还会给大家添负担。”罗晓辉说,面对部分亲戚送来的礼金,她和父母果断退还,微信上的众多红包也一一拒收了。
没有热闹的酒席,没有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有的只是村民间真挚的祝福和握手“沾喜气”的温馨场景。
湾寨社区副主任石友才介绍,牌匾是寨子上40多位年轻人自发制作的,他们希望以此激励自家孩子。
一位组织活动的村民感慨:“挂金匾、贴对联、拉横幅,同样隆重喜庆,既减轻了大家凑份子吃酒席的负担,又特别有文化味。”
“不让须眉,增智广才攀凤阙;更携童幼,勤学苦读跃龙门”,罗晓辉幺叔所作的对联,道出了村民的心声:榜样的力量远超万千言语,思想提升的欢乐远胜酒席的吃喝。
研究生期间,罗晓辉(右二)做课题开展的田野调查。
“以前村里也喜欢办升学酒,但近些年镇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文明节俭成了新风尚。”石友才感慨,如今,只有红白事才办酒,每逢民族节日,大家还会参加山歌比赛,年纪大些的妇女跳起了广场舞,整个村的风气焕然一新。
记者手记
拥抱简单的美好
在农村逢上“大事”不办一桌酒席好像“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不仅要提防别人“看不起”,更觉得心里“少了一块肉”。
于是你办我办大家办,你吃我吃大家吃,吃来吃去“酒席”成为了一只“吞金兽”,或有村民“打肿脸充胖子”借钱也要办酒,或有村民“巧立名目”发现了“致富路”。当酒席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成了简单的吃喝,在歪风扭曲下孕育出来的一定不是“有希望的明天”。
思想的转变是乡村发展的最大变量。改变思想的第一步就是拥抱乡风文明,要拥抱新思想、拥抱新风潮。只有从简单的聚焦物质到有序的聚焦思想,乡村的明天才有希望。
在滩河镇湾寨社区摆勺上院组,罗晓辉家作为第一个博士之家,这个最有资格办酒的家庭显得有点“离经叛道”:不收礼、不办酒,为的是“不给村民增加负担”。而村民们似乎也“心有灵犀”,自发筹钱送了“金榜题名”牌匾,造就一番“双向奔赴”的乡风美谈。
心有文明乡风美。抛去过多的“修饰”,拥抱简单的美好,免去过分吃喝的“烦恼”,免去人情上的“负担”,让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和和美美成为一种风尚,这便是乡风文明的应有之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绍阳
编辑 何 广 王小婷
二审 梁晓琳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