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又至,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探讨科技如何助力老年生活更美好的话题时,养老机器人无疑是一个热词。各方期待,着眼于民生期待和市场需求,政策支撑、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等各环节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推动养老机器人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造福亿万人民群众。(10月30日 新华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成为智慧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协助起居到健康监测,从情感陪伴到紧急呼救,这些“钢铁护工”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便利与安全。然而,技术的“适老”只是起点,真正的目标应是实现“惠老”——让科技不仅适应老年人,更能普惠老年人,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尊严。
“适老”是技术层面的必要前提。养老机器人要服务于老年人,必须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其生理与心理特点。例如,操作界面应简洁明了,语音交互要清晰自然,行动速度需平稳缓慢,避免因操作复杂或反应迟钝而加重老年人的焦虑与排斥。近年来,不少企业已推出具备跌倒监测、用药提醒、远程问诊等功能的机器人,体现了对老年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这些“适老”设计,是技术向人靠拢的体现,也是智慧养老迈出的关键一步。
但“适老”不等于“惠老”。所谓“惠老”,不仅指技术好用,更强调服务可及、价格可承、情感可依。当前,许多高端养老机器人价格动辄数万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一些功能虽先进,却因操作门槛高、维护成本大,最终沦为“摆设”。更有甚者,过度依赖机器人照护,反而削弱了家庭陪伴与人文关怀,使老人陷入“技术孤岛”。这种“看得见、用不起”“用得起、用不好”的困境,正是“适老”有余而“惠老”不足的现实写照。
真正的“惠老”,应是技术与温度的融合。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养老机器人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通过补贴、租赁、公建民营等方式降低使用门槛。同时,鼓励企业研发性价比高、功能实用的普惠型产品,避免技术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向人服务”的理念。机器人不是替代亲情的工具,而是辅助家庭照护的“帮手”。它应在减轻照护者负担的同时,为代际沟通创造更多可能,比如通过视频互动促进子女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而非成为隔绝亲情的“电子围墙”。
此外,“惠老”还需制度保障与社会协同。应加快制定养老机器人安全标准、数据隐私保护规范,防止技术滥用。社区、养老机构应开展培训,帮助老年人“数字赋能”,消除“技术恐惧”。更重要的是,要倡导“科技向善”的价值观,让技术创新始终围绕“人的尊严”展开,而非单纯追求效率与利润。
养老,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养老机器人的发展,不应只追求“智能”,更要追求“温情”;不应只强调“替代”,更应注重“补充”。当每一位老人都能以可负担的方式,享受安全、便捷、有尊严的科技服务时,才是真正实现了“惠老”。
“适老”是路径,“惠老”是归宿。唯有让科技之光,照进每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智慧养老才能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少数人的享受变为全社会的福祉。这才是养老机器人,应有的温度与使命。(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