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油双线作战,硬核护航管道燃气客服员技能竞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魏银科 通讯员 张静

9月15日至18日,中国石油第四届技术技能大赛管道燃气客服员竞赛在山东中油公司维修队成功举办。这场集团级赛事背后,是山东中油“一手抓赛事筹备、一手保汛期管道运行”的双线攻坚——他们用精细到毫米的筹备、敢啃硬骨头的实干,把一场集团级赛事办得既专业又暖心,让“淄博保障”成为赛场外的另一张亮眼名片。

全流程推演抠细节

接到赛事承办任务时,山东中油正面临“汛期管道运行”的压力,但公司二话不说把赛事筹备列为重要任务。“筹备会开了好几场,大到场地改造方案,小到选手矿泉水摆放,都要抠到实处。”筹备组工作人员回忆,领导班子几乎天天扎在现场,从工位间距是否符合竞赛标准,到设备运行是否适配实操需求,只要发现潜在问题,当场召集人研讨、即时协调解决。

为了避免“纸上谈兵”,他们先后开展3次全流程桌面推演,模拟雨季积水、电路故障等突发情况,把“意外”想在前面,把“预案”做在细处——就连电教室的火灾应对,都专门组织了4次消防演练,确保每个人都能熟练用灭火器、懂疏散路线。

这种“日调度、周总结”的节奏,让生产经营和赛事筹备丝毫没耽误:汛期管道巡检正常推进,竞赛场地改造同步落地,真正做到了“双线作战,双线飘红”。

节俭办赛,5天省出3万元

竞赛场地是赛事的“脸面”,也是保障公平的基础。但最初核算外包施工费时,山东中油维修队犯了难:不仅费用高,施工方案还未必契合场地需求。“不如我们自己上!”维修队队长一句话,队员们立刻响应,撸起袖子开启了“5天围栏焕新工程”。

彼时淄博的日间最高温突破35℃,阳光晒得地面发烫,队员们穿着长袖工装,戴着安全帽,从打磨除锈、全面清洁到精准喷漆,每一步都按标准化流程来。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滴,浸透的衣背干了又湿,不少人的手臂被晒得脱皮,手指磨出了茧子,却没一个人喊停。“多流点汗,既省成本又为竞赛添彩,值!”队员们的朴实话里,藏着“主人翁”的担当。

最终,他们不仅高质量完成了围栏焕新,还清理了废旧物资、改造了L型厂房,新建了专家工作室……单围栏焕新一项就节约成本近3万元,真正把“节俭办赛”落到了实处。

24小时巡查为安全兜底

“安全是赛事的底线,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筹备之初,山东中油就把安全保障抓得极严:全面梳理维修队消防安全、设备运行、人员疏散等十余项风险点,每个风险点都贴了清晰的告知牌,每条疏散路线都标得明明白白;编制《赛事安全专项应急预案》,把火灾、设备故障、人员突发健康状况等场景的处置流程写得清清楚楚,谁负责报警、谁负责疏散、谁负责联系医疗,一目了然。

竞赛期间,安全保障更是“全程在线”:实行24小时轮班巡查,重点盯着电教室的电路、实操区的燃气设备,一旦发现违规操作立刻制止;赛场专门设了医疗急救点,配了2名专业医护人员、急救箱和除颤仪,120救护车全程待命;每天赛前,保障组都会对设备、电路进行“地毯式”检查,确保地面无积尘、设备无污渍、线路无隐患。

就连竞赛期间突降的大雨,也没打乱节奏:维修队队员冒雨检查排水系统,生怕积水影响赛场;保障人员撑着伞护送选手往返休息区,雨水打湿了衣服,笑容却没打折扣——最终,整场赛事实现“零安全事故”,让选手们能安心比拼。

精细服务暖到心坎儿里

如果说安全是“底线”,那服务就是“温度”。山东中油的筹备,把“精细”二字刻进了每个环节。

领队会召开前,赛程临时调整,需要给赛场90张桌子加装隔断,还得同步恢复网线和设备——从接到指令到完成任务,山东中油只用了40分钟。15名队员组成攻坚组,有人搬板材,有人组装固定,有人调试网线,大家小跑着接力,汗水没少流,却没一句抱怨,硬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对选手的服务更是“点对点”: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从赛场安检、考试引领到后勤保障,全程贴身服务;提前对接每支参赛队,摸清抵达时间、人数和特殊需求,安排专用车辆接送,选的合作酒店既近又舒适;餐饮上考虑到不同地域口味,搭配得营养丰富;就连赛场的网络,保障人员都提前调试好,确保全程满格无卡顿。

“赛场环境整洁,服务又贴心,我们能专心比赛,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参赛选手的评价,成了对山东中油筹备工作最好的肯定。

把筹备经验变成长效机制

随着竞赛成绩公布,这场牵动人心的技能盛会落下帷幕,但山东中油的“收获”才刚刚开始。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承办任务,更在筹备中锤炼了跨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沉淀下“精细管理、高效执行、节俭务实”的宝贵经验。

“下一步,我们要把赛事保障中的好做法,转化为日常运营的长效机制。”山东中油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把“日调度、周总结”的节奏用到管道运维上,把“风险提前控、细节提前抠”的习惯融入客户服务中;同时,也会以赛事为纽带,加强与集团内兄弟单位的交流,借鉴技能人才培养的好经验,持续提升员工技能和服务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