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冻结风波:智残男子的100万,该怪谁?-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

9月6日,河南焦作刘女士求助@小莉帮忙,自己的弟弟二级智力残疾,却莫名成了大老板?因官司缠身,甚至被冻结100万资产,连各种补助都无法正常使用?(9月9日 大河报)

一位二级智力残疾、半辈子未曾出过村、生活全靠低保和残疾补助的男子,居然成了法定代表人,还有股权,这突然砸下来的“大老板”头衔,真的足够离谱,带来的不是“馅饼”,而是官司缠身,甚至被冻结了低保和残疾的各种补助。智障男子竟成“大老板”、被冻结100万……这些吸引人眼球的热词,迅速引发舆论关注。面对荒诞而残酷的闹剧,不禁让人发问:在这场存款冻结风波中,究竟该怪谁?这其实不是一句“谁的错”能轻飘飘概括的,这反映出的,是对弱势群体权益的集体漠视,是法律防线、监管责任、人性底线的三重崩塌!

该怪把黑手伸向残障人士的“蛀虫”!同村人李某、原股权人一句“不清楚”推脱责任,试图抹掉伪造签名、冒用身份的违法行为?他们明知对方无民事行为能力,为了一己私利,将黑手伸向弱势群体,把残障人士当“提线木偶”推到股权纠纷里,全然不顾别人死活。这种为了规避风险、转嫁责任的方式,不仅是冷漠自私的表现,更丢掉了最基本的良知,把残障人士的权益当成了可以随意践踏的“软柿子”,最终触碰了法律红线,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严厉的谴责,绝不让民生保障沦为谋私工具,守护“救命账户”底线。

更该怪层层监管的缺位。在整个事件里,相关部门在进行公司注册、股权变更等业务审核时,仅依靠电子签名、刷脸等简单方式,很容易出现漏洞,在提倡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监管上也需要有及时阻断伤害的“防护网”。当智障男子的财产处置面临不透明、不规范的隐患时,本该发挥作用的监督环节,应该对特殊群体的异常财产更关注,但是在实际中却“没动作”,最终导致弱势群体的权益暴露在风险之中。因此,监督应该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闭环,才能避免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给残障人士造成伤害。

还该怪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空喊口号”!“为弱势群体点亮心中明灯”“要为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我们总说“保障残障人士合法权益”,然而在现实中,“好承诺”变成了“好口号”,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未能落实到地面上。从残障人士的身份信息没有特殊标记保护,到涉及其权益的业务没有额外审核门槛,再到出了事维权面临“举证难、沟通难”的困境等,当“保护”沦为空谈,伤害的不仅是弱势群体的信任,更动摇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这场风波暴露的是对弱势群体保护停留在“纸上写写”“嘴上说说”,真正的保护,应该让“承诺”变成“现实”,才能真正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安稳的天空。

保障残障人士权益,从来不是“额外的善意”,而是社会文明的必答题。100万存款冻结的是钱,断的是智障男子的生路,更是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任。防止黑手伸向残障人士、阻止蛀虫作祟,不能仅靠“道德谴责”,必须拿出“硬手段”、织密“防护网”,避免残障人士的权益成为“没人管”的真空地带。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刻不容缓,要从制度上补上漏洞、从责任上压实监管、从法律上严惩恶行,避免“被当老板”“被冻结存款”的问题再出现,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初审: 王韬 复审: 侯薇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