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开学首日直击!家长的目送、孩子的雀跃,勾勒成长最动人模样

9月1日,新学期的起点。

贵阳市实验小学。

清晨的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门外,人头攒动。蓝白相间的简易汉服在人群中格外显眼,那是一批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走进校园,成为校门口一道清新又亮眼的风景线。

“感觉昨天还在读幼儿园,今天就已经上小学了,时间过得太快了。”迟先生站在校园外,目送孩子牵着爷爷的手走进校园,许久没有离去。受访时,他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同样守在校门外的姬女士,心里多了几分忐忑。“孩子才6岁,新环境、新学习方式,就怕他不适应。”不过,这份担忧很快就被孩子的兴奋冲淡——前一天就盼着开学的儿子,当天穿着汉服准备参加开笔礼,手里攥着象征希望与成长的花草手工作品,还不时念叨着要学《弟子规》。姬女士坦言,不打算给孩子太大压力,“小学阶段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挺好的。”

贵阳市实验小学的开学活动。

相较于小学家长的“百感交集”,贵阳市实验幼儿园的家长刘女士显得从容许多。“这是我家老二,现在已经没什么紧张的感觉了。”她笑着说,前几天就已经帮孩子把生活用品准备好了。

提及孩子的状态,刘女士的语气更加轻松:“他特别兴奋,只希望能开开心心地成长。”没有过多的焦虑,只有对孩子快乐童年的简单期盼,这份从容背后,是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信任,也是对孩子成长节奏的尊重。在幼儿园门口,孩子们蹦蹦跳跳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对集体生活的向往,也让“启蒙教育”的意义变得更加鲜活——让孩子在快乐中适应集体,在陪伴中学会分享,便是这段旅程最好的开始。

贵阳市实验小学贵乌分校的学生们走进校园。

另一边,贵阳市实验小学贵乌分校的校门口,也洋溢着热闹的气息。四年级学生范佳瑞一早就背着书包,攥紧了奶奶谢应芳的手出门。送孙女上学后,70多岁的谢奶奶就要去附近公园打羽毛球,这样的“分头行动”,祖孙俩早就养成了习惯。

“假期经常带她去公园打球、跑步,希望有个强壮的身体。”站在学校门口,谢奶奶看着孙女和同学打招呼,笑着跟记者聊起日常。谈及为何格外看重孩子的身体,老人的语气变得认真:“身体好,才能好好学、好好玩。”朴素的话语里,藏着老一辈对孩子最实在的关怀——健康,永远是成长的第一基石。

说起新学期的期待,范佳瑞立马开朗地打开了话匣子:“最开心的是还能和好朋友一起玩,上课还能学新东西,我早就盼着开学啦!”孩子的心声纯粹又热烈,对友谊的珍视、对知识的渴望,正是新学期最动人的“动力源”。

父母带着孩子去上学的路上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新生到高年级学生,从家长的期盼到孩子的向往,贵阳开学首日的这些片段,勾勒出的不仅是“开学”这一事件,更是教育中最本真的模样——家长用包容与等待陪伴孩子成长,学校用仪式感与新环境迎接孩子探索,孩子则用好奇与热情拥抱每一个新起点。

9月的第一天,所有的“1”都象征着新开始。在贵阳的校园里,这些关于成长、期盼与陪伴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小迪 陈亚兰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