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养老需求 撬动银发“经济圈”

□ 本报记者 闫 利 文/摄

近年来,银发经济不再只是轮椅、养老院、保健品等的代名词,而是涵盖多元领域的消费场景。从健康管理到文娱体验,再到智能产品,越来越多的领域关注老年人需求,但当前银发经济市场缺乏完善的服务标准和市场规范,不可避免地出现购买了实时监测心率和跌倒的智能手表,老年使用者却觉得充电太麻烦;报了老年旅行团,旅游路线千篇一律,出游就是打卡景点和全程购物等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从事银发产品生产制造主体户数同比增长14.1%;适老类健身器材制造、康复辅具制造、营养保健食品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7%、12.1%、6.9%,较全国制造业平均增速分别高出9.5个百分点、6.9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如何真正读懂老年人的需求,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消费“不适老”困境依旧存在

“孩子给我买了智能手表,能定位,能监测心率、血氧、跌倒等,可是每天佩戴太麻烦,充电也不方便,我老是忘记。”日前,记者在北京市天坛公园游览时,跟随某老年旅行团出行的六旬老人向记者问路时说起,“今天我是因为出门旅游,就戴上了智能手表,让孩子安心;平时在家,用不到半个月就把手表放在抽屉里了。”

图为老年人在北京市丰台区图书馆阅读报纸。

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家住山西但在北京工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2019年她给自己买了运动手环后,发现功能很多,之后了解到智能手表有更多实用功能,就给父母购买了一款作为新年礼物,结果半年后回家发现,手表放在书架角落里早已没电了,还落了一层灰,“爸妈都觉得戴着不方便也不习惯,不管是表带还是表盘,他们都不喜欢。在他们看来,智能手表也是手表,还不如机械表好用、好看。”

除了智能穿戴设备,老年人在其他消费场景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上述参加旅行团的老年人就告诉记者,同行人群中,多数人年龄在50—60岁,虽然老年旅行团价格实惠,导游也说了考虑到群体问题会放慢行程,但一天跑两三个景点,大家体能不一样,还是会有掉队的情况,“我更希望慢慢欣赏风景、了解文化。”

此外,记者注意到,如今诸多医院都设置了自助报到机,而这也成为不少老年人就医需要过的第一道“坎”。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彩虹城小区的张大爷告诉记者:“我是医院的常客,需要定期开药检查,对一些流程很清楚,但有时候会遇到第一次去看病的老年人不知道怎么操作,看到了就会帮一把。虽然医院有不少工作人员会帮忙,但有时候难免找不到人。”

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就诊区,某陪诊师也告诉记者:“我接的单子的客户基本是北京市的老年人。因为很多医院都开通了线上的各项交费、报到功能,老年人操作不方便,所以需要有人帮忙走具体流程。虽然有些医院线上平台有老年人关怀版,但在我接触的患者中,老年人使用频率并不高,基本靠儿女或者询问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银发经济市场主要结构性矛盾是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产品服务看似增多,但多未精准匹配老年人需求。智能手表功能实用却充电麻烦、老年旅行团路线单一等情况的出现,说明符合老年人需求特点、能提升消费体验的有效供给匮乏。”

从单纯“养老”向“享老”转变

随着社会对老龄化认识的深入,银发经济正在从单纯的“养老”向“享老”转变。

图为老年人在北京市丰台区汇琴购物中心前的空地跳广场舞。

对于当前热议的“适老化改造”,眺远营销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认为,适老化改造不是工程清单,而是一次商业逻辑重启。把字体放大只是“可读”,把交互层级压缩到三步以内才叫“可用”,把服务嵌入老年人生活动线才叫“可依赖”。真正的适老化,是站在老年用户视角,把技术、流程、情感重新“翻译”,如一键呼叫背后有人工服务兜底、智能手表充电口和老年人常戴的助听器通用、旅游路线预留午休和如厕时间等。适老化改造的最终目标是让老年用户“忘记自己在被特殊照顾”。

针对真正全方位的适老化,我国正在加大对银发经济的支持力度。

8月22日,黑龙江开行的首趟“悠享龙江·银旅号”舒适型银发主题专列上银发游客占比约80%,最大年龄87岁。为提升银发游客的出行体验,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在列车硬件设施上进行了全方位的适老化改造。

近日,上海市松江公交对松江1路、4路和17路进行全新升级,配备了无障碍低地板公交车辆、“敬老爱老”专属语音播报以及便民箱等,将其打造成为敬老爱老专线。敬老爱老专线均已配备无障碍低地板公交车,车辆的低地板设计配合可灵活伸缩倒板,降低了老年人上下车的门槛,轮椅使用者也能借助这一设施轻松进出车厢。

“破解‘供需错位’的关键是让老年人参与共创。”高承远建议,“把‘用户访谈’改成‘用户共建’,建立老年体验官制度,用真实使用数据迭代产品。”

银发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于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退休后的20年不是余量,而是增量:时间资产、经验资产、社会资本需要重新定价。”高承远认为,“平台型机会正在出现——把老年大学做成知识付费,把广场舞社群升级为城市文化IP,把老专家经验封装成企业咨询SaaS(软件即服务)。”

心理健康是另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数据显示,国内60岁以上人群中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10%。“‘AI陪伴 真人心理师’的混合服务有望诞生百亿级市值公司。”高承远表示。

王鹏也指出:“社会参与方面,缺乏专门社交平台与活动项目;自我实现方面,职业技能培训与兴趣培养机构课程少;心理健康领域,专业服务机构与咨询师不足。这些都是未来的发展机遇。”

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王鹏表示,真正读懂老年人的需求,不仅要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帮助他们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只有真正站在老年人视角,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才能撬动这个巨大的“经济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