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晓洁
8月27日,一场关于“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的新闻发布会在威海举行。这次聚焦的,是承载着海洋强国梦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
发布会上,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25年上半年,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实现营收143.6亿元、利润9.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24.4%,骨干企业的生产工期普遍排到2028年以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利润增幅高于营收增幅,这背后折射的是产业正在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意味着威海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正在锻造“含金量”更高的产品。从高端客滚船到深海作业机器人,从绿色动力系统到智能工厂,威海的海洋装备制造正在经历一场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为法国船东达飞集团(CMA CGM)建造的首艘双燃料高端豪华客滚船W0281项目铺底
在全球海洋装备制造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威海要如何找准自己的坐标?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更是一个城市向海图强的战略抉择。威海的选择是:不追求大而全,而要专而精、绿而新、聚而强。
向外看,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碳排放新规日益收紧,绿色低碳已成为船舶制造业不容回避的“必答题”。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威海敏锐地捕捉到,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率先掌握绿色技术、提供低碳解决方案,在满足国际标准的同时,为客户创造更低运营成本、更高能源效率的价值,在于能否率先掌握绿色技术、提供低碳解决方案。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生存线、发展线。招商工业威海船厂交付全球首艘油电混合动力高端客滚船,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自主开发的氨燃料供应系统获得全球首张中国船级社船用产品试验证书——这些突破表明,威海不仅跟上了国际标准,更“走在前”参与制定新标准。
威海芜船
向内观,威海的优势在于“聚焦”与“协同”。它没有四面出击,而是将资源集中投向高端客滚船、高端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细分赛道,并在这几个领域做到了“全球领先”或“全国唯一”,形成了难以替代的差异化优势。这背后,是全省“三核引领”战略提供的强大支撑。威海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青岛、烟台握指成拳,共同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2家企业加入产业联盟,三大湾区聚集区错位发展,从皂埠湾到俚岛湾、石岛湾,一条条产业链上下贯通、优势互补,实现了从“企业集聚”到“产业协同”的深刻变革。
未来机器人
向深走,威海的布局体现了“陆海统筹”的战略眼光。它没有局限于传统船舶制造,而是大力拓展海上风电装备等新领域。乳山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崛起、跻身全省三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正是向绿色能源装备领域延伸的重要落子,实现了从“造船”到“造风车”、“造平台”的多元突破。一个产值即将突破百亿元的经区产业园,更是通过盘活闲置资源、高起点规划,成为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更深远的是,如山东未来机器人作为国内民企中深海作业级机器人唯一承制商,将产业延伸到深海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60%,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能够在水下1500米铺缆作业,使威海在深海装备这一未来赛道上占据了先机。
向智行,智能化是产线升级的关键路径。威海出台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动“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威海芜船的智能切割下料车间和智能部件装焊车间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人机高度协同,节约人工约40%;招商工业威海船厂高点定位,正在打造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这些变革不仅提升效率,更在重构产业形态,使“威海制造”向“威海智造”跃迁。
7月26日,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为海瀚洲际船务有限公司建造的两艘62000吨多用途重吊船“宝福”轮和“万福”轮举行命名仪式
向专精,威海培育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专精特新”企业。除了成为国内民企中深海作业级机器人唯一承制商的山东未来机器人之外,还有我国唯一具有自主设计批量建造高端远洋渔船能力的企业黄海造船;能设计生产115英尺、国产尺度最大的玻璃钢豪华游艇的西港游艇;在各自领域做到顶尖的天润工业、克莱特风机、中船线缆等配套企业。全市培育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41家,共同构成了梯次布局、协同发展的产业矩阵,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韧性。
克莱特风机
威海的向海图强,凭的是产业深耕的底气,靠的是开放协同的格局。当一片片钢板变成驶向全球的“大国重器”,当一个个创新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威海正在海洋装备制造这条赛道上,跑出自己的“加速度”。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绝非简单的“造大船、修平台”,而是衡量一个国家海洋实力、高端制造水平和战略纵深的重要标尺。它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系统、绿色能源于一体,既是“重器”背后的硬科技,也是向深蓝进发的“国家臂膀”。
威海选择锚定这条产业链,与国际标准同频共振,彰显的不仅是产业抱负,更是城市能级的跃迁。这意味着威海已从“出海”的跟随者,蜕变为规则的对话者、技术的破局者——其产业能力获全球市场“通行证”,其供应链经得起风浪考验,更标志着这座城市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和开放协同上,跻身“世界级赛场”。从焊接工艺到低碳认证,从智能船舶到深海机器人,每一步接轨,都是对威海制造韧性与创新力的淬炼:威海不仅能“造船”,更在塑造海洋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