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记者翻开贵州省防汛抗旱应急抢险总队队长李文武的笔记本,扉页“储得好、调得快、用得上”9个字虽被水洇得有些模糊,却记录着一场持续11天的抗洪硬仗。
从6月24日凌晨紧急集结,到7月3日重型排涝泵顺利归仓,这支队伍以“与洪峰赛跑”的速度、“胶凳办公”的坚守、“较真捆绑带”的细致,完成了价值超千万元的物资调运。如今回望,这些藏在汗水中的瞬间,不仅是应急人的使命答卷,更是守护百姓的“防洪堤”。
6月24日凌晨5时,贵阳夜色未散,李文武的手机骤然响起:“榕江、从江遭遇特大洪峰,急需救生物资!”他赶紧翻身下床。半小时后,中央防汛抗旱物资贵阳仓库灯火通明,队员们扛着救生衣、橡皮艇往出货口疾跑,一场与洪峰的赛跑就此展开。
10分钟高铁转运:20艘橡皮艇的“生死速递”
“车辆组联系货车!调运组装救生衣!协调组马上对接贵阳北站!”凌晨5时,挂了电话,李文武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却一刻不敢耽搁。
半小时后,中央防汛抗旱物资贵阳仓库的灯光全亮,队员们扛着救生衣往出货口跑,鞋底在水泥地上磨出“噌噌”声。综合组工作人员抱着台账本,笔尖飞速记录:“榕江要1850件救生衣、20艘橡皮艇,优先装高铁!”
高铁车厢内放置的急需物资
高铁转运的时间比刀刃还紧。12时30分,李文武带着两名队员押运物资赶到贵阳北站,消防队员、公安民警已在站台等候——高铁停靠时间仅有10分钟,多耽误1秒,洪区就少一分希望。“一二三,抬!”几人合力将橡皮艇往车厢里送,李文武的衬衫很快被汗水浸透。
14时59分,高铁缓缓驶出。李文武靠在物资堆上,急忙给榕江站公安打电话:“我们带了20艘橡皮艇,到了麻烦帮着卸,直接往职校运。”听到电话那头的雨声,他又补了句:“注意安全,路滑。”直到16时14分物资到达榕江并转运到榕江职校后,他才发现手心被橡皮艇拉链磨出红印,渗着血丝。
胶凳上的“指挥部”:手机充电4次背后的牵挂
6月26日深夜,暴雨砸在货车挡风玻璃上,噼啪作响。李文武坐在副驾,盯着窗外模糊的山路——他们正押着7台重型排涝泵往榕江赶,每台泵重3吨多,是洪区地下室、低洼处排水的“救命家伙”。
因高速公路桥梁坍塌,车队只能绕行乡村小道。小道窄得仅容一辆重车通过。4辆货车在雨夜里挪了一个多小时,李文武的眼睛始终盯着后视镜,生怕物资捆绑松动。直到驾驶上高速,他才靠在椅背上眯了半小时。
抢险总队队员指导救援人员安装使用皮划艇
27日6时30分,排涝泵送到国家矿山排水林东救护队,完成调试已是10时。李文武买好返程的高铁票,12时35分刚到候车厅,手机又响了:榕江县防汛抢险指挥部希望他留下,协调省国资委6家国企支援的100台设备。他当即退票,拦了辆摩的,顶着雨往指挥部赶,裤腿卷到膝盖,溅满了泥点。
指挥部里没有多余的桌子,李文武拖来一把胶凳坐下,又把另一把胶凳当桌子,掏出笔记本和手机开始办公。
李文武将笔记本放在凳子上开始办公
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6月27日17时49分,水投集团已出发3台挖机,2台待出发……”他的手机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弹出低电量提醒,一天要充电4次,原本一个月500分钟的通话时长,两天就用完了。“所有设备得盯紧,哪里有积水,就往哪里调。”他一边打电话,一边在本子上画钩,笔尖都快把纸戳破了。
换洗衣服一件未带。“本来以为26日去27日就回,没想着要待这么久。”直到30日,他才在县城的小店里买了两件T恤,换下那件沾满泥水、散发着汗味的衬衫。
未拆封的盒饭:一条捆绑带的“较真”
与李文武在前线协调不同,副队长田汉的战场在贵阳仓库。6月24日12时40分,盒饭送到时,他正蹲在货车旁检查物资捆绑带。“这条松了,再勒紧点!”他伸手拽了拽带子,又从车上翻出备用绳,缠了两圈。队员们催他吃饭,他摆摆手:“先把这车装完,灾区等不起。”
盒饭在一旁放凉,直到下午6时27分第19车物资送走,田汉才拿起盒饭。刚准备扒两口,手机又响了——省应急厅要了解物资调运进度。他放下筷子,对着台账报数据:“发往榕江19车,高铁2节车厢,救生衣1850件,橡皮艇20艘……”
装满应急物资的大卡车从仓库连夜驶出
接下来的5天,田汉没回过家。他的手机定着闹钟,每隔二三十分钟就向省应急厅汇报一次进度。“车和物资要匹配,3吨重型泵得用6.8米大货车,橡皮艇可以装高铁,路线也要选最近的,避开积水路段。”
他在地图上画满红线,每条线都反复核算的最优路线。装车时,他挨个检查物资性能,抽水泵要试开机,冲锋舟要查气阀,就连捆绑带的每个结,都要亲手拽一拽:“万一在路上松了,物资掉了是小事,耽误救灾就是大事。”
直到榕江终止防汛一级应急响应,田汉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7月31日,贵阳仓库的台账本上清晰记录:累计向全省8个市(州)发运30车物资,价值1000多万元。
7月3日,李文武带着队员把7台重型泵从榕江拉回,这场持续11天的抗洪抢险正式画上句号。
连夜卸载救灾物资
如今再看那本被水洇过的笔记本,“储得好、调得快、用得上”的字迹里,藏着抢险队员们的平凡坚守——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洪峰来临时选择逆行,用行动践行应急人的初心,筑起守护百姓的坚固防线。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军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