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红色堡垒战洪峰

6月19日至28日,黔南州三都自治县连续遭遇三轮特大暴雨,总雨量668.4毫米,单日极值240毫米,均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汛期降雨。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多点并发,全县96个村(社区)12万余人受灾,房屋倒塌及严重损坏1340栋,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三都把“零伤亡”作为底线目标,成功转移4456户20046人,实现了“洪峰三过境,人员零伤亡”的奇迹。

闻“汛”而动 筑牢红色堤坝

汛前,三都自治县未雨绸缪,构建“147”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常务副总指挥的防汛救灾指挥体系,创新“报告、研判、调度、值班”四项制度,聚焦受灾情况、救灾进度、支援情况、争资争项、任务清单、保障情况、宣传报道7类核心任务,实行精细化落实,激发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中敢于担当作为。依托“五网合一、一网统管”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县、镇(街道)、村、组四级防汛救灾包保责任制,压紧压实1800名网格员“安全员”责任。对地质灾害风险点实行“一张图”作战,吸纳熟悉地形、经验丰富的“结对明白人”,确保发生险情时反应迅捷。

洪峰过境

面对洪水肆虐,县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发出“水不退、人不撤”动员令,8个镇(街道)同步吹响“零伤亡”集结号。

洪水肆虐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灵绣三都”

都江镇作为重灾区,21个村(社区)交通、供电、通讯全部中断,成为“孤岛”。都江镇党委第一时间优化防汛救灾指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一声令下,21支由驻村干部、村干部、党员骨干和热心群众组成的“党员突击队”火速集结。他们迎着暴雨,踩着泥泞,挨家挨户转移群众,不落一人!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各级党组织听从指挥、迅速响应、积极“抢通”,化解一个个“堵点”。

经过1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7月1日凌晨,都江镇21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恢复通车、通电、通讯。

“孤岛”不孤,正是三都县各级党组织带领40万水乡群众共御洪魔的缩影。风雨中,全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40万水乡群众最坚实的主心骨。

向险而行 彰显党员本色

“按演练来,一户都不能落下!”6月24日凌晨,山洪裹挟泥石流汹涌而下!都江镇新合村党总支书记韦大帅借着手电微光冲入雨夜,召集干部、党员、“明白人”转移群众。7公里外的千秋四组因塌方沦为“信息孤岛”。他带领突击队,手脚并用攀越障碍,徒步8公里抵达受灾点,为后续救援打通生命通道。

干部群众抢修塌方道路 莫如能 摄

在都江镇来术村,党支部书记王泽彪带领党员突击队,向沿河最危险的3个村民小组进发。他破窗而入,背起80多岁的独居老人踉跄地冲向高地。刚放下老人,身后房屋便轰然倒塌。自家房子、车子被洪水卷走,他来不及悲伤,仍全身心投入灾后重建工作。

6月24日凌晨,洪水冲向都江镇打鱼村。党支部书记岑忠伟逆流奔向一户户人家,捶门声如急鼓般擂响在紧闭的门板上。放心不下村里散居的留守老人和年幼孩童,他挨家挨户仔细排查,为他们在激流中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在县城务工的都江镇新合村党员潘祥文,因担心90高龄的奶奶安危,在通信中断的暴雨夜独自驱车赶回村里。发现寨子山体滑坡严重,他转身冲向低洼处和地灾隐患点,和村干一起连夜将20余名受困群众安全转移。

一幕幕温暖的瞬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风雨中不断上演。他们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担当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成为洪灾中逆行的勇士,筑起冲不垮的“红色堡垒”。

众志成城 守护水乡家园

党旗所指,民心所向。在防汛救灾和家园重建中,水乡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有序转移,配合安置,不等不靠主动参与灾后重建。

6月24日凌晨,村里的防灾“明白人”潘吉得依靠平时防灾演练知识,抄起盆和柴火棒,扎进大雨中紧急转移群众。不到30分钟,千秋四组4户7人,连同邻近寨子受到威胁的26户36人,全部成功转移到寨子两侧的高地。

由于山体滑坡风险持续加剧、次生灾害隐患仍未解除,19位村民听从指挥,入住县委党校这个临时的“家”。“等孩子出生,我要好好起个名字,永远记住这份恩情。”潘光勇的妻子周菊怀孕7个多月,遇上灾情入住县委党校。点滴的关怀,让身处困境的他们满怀感恩。

受灾群众在县委党校安置点排队就餐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灵绣三都”

重建家园的征程上,水乡群众人人不缺席、户户不掉队。都江镇月亮村群众在驻村党员带领下,自发成立“青年突击队”,3天清理道路障碍14公里;都江镇打鱼村群众用自家木船运沙石、扛水泥,投工投劳修复堤防;大河镇新场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互帮互助打扫卫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洪峰三过零伤亡,三都自治县以“党旗红”的信仰凝聚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

吴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蒲艳梅

编辑 张良胜

二审 张齐

三审 孙晓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