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潍坊“小镇冠军”:在“窄”领域走出“宽”赛道

大众网评论员 梁小童

当我们谈论起产业中的“冠军”,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大城市的科技园区、跨国企业的摩天大楼。但在潍坊,一个个“小镇冠军”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无论是临朐县蒋峪镇的春冠食品,还是昌乐县鄌郚镇的吉他产业,都是从平凡的乡土间崛起、在细分领域登顶。

潍坊崛起的“小镇冠军”,是在不起眼的小地域悄悄孕育出大能量的产业。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主要来源于产业“出身”与“成就”之间的对比。比如提到鹅肝,你可能首先会想到法国的浪漫,但你想不到,潍坊临朐的一个小镇能实现一年朗德鹅265万只、鹅肥肝1650吨、鹅副产品5400吨的产量,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尽情品尝地道的法式美味;再比如看到乡间皮肤黝黑、打扮随意的汉子,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下地劳作的农户,但他也可能是一天给近300把电吉他调音的“小镇调音师”,潍坊昌乐的鄌郚镇能实现年产电声乐器200万把、配件500万套,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镇冠军”的反差感,是平凡的乡土空间也能孕育出顶级产业的强烈对比,他们用实力说明:小城镇也能有大成就。

“小镇冠军”之所以能突出重围,靠的是一代代追求深度和精度的“窄而深”生存辩证法。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把电吉他在这里诞生,到如今108家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遍地开花,几十年的发展史,也是鄌郚镇乐器产业创新壮大的扩张史。成立技术研发团队,推广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实现了“全球每三把电吉他,就有一把产自鄌郚”的神话;为做强鹅肝产业,蒋峪镇以“鹅”为链,构建起“协会 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上中下游无缝对接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拓出产业富民“新赛道”。

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们摒弃了“唯快不破”的“武功绝学”,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窄赛道”上“深耕耘”,最终在激烈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让小镇产业拥有了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的底气。

小镇冠军的炼成,除了企业自身的苦修,更有一只无形的“大手”默默推动,日复一日、始终如一。近年来,潍坊持续探索建立“产业链 创新链 教育链”衔接机制,支持优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实施“千企百展”境外市场开拓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展会,真正让特色产业走出去、拓市场、赢未来;举办企业家大会、女企业家座谈会、青年企业家座谈会,为政企双方搭建起沟通平台,切实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打出“我为企业组主场”“我为企业找订单”等一系列“组合拳”,不断激发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扶持和托举,为“小镇冠军”们扫清了障碍、搭建好阶梯,一点点从“好苗子”长成了“参天树”。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来看,小镇冠军企业作为龙头,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因此,小镇冠军的崛起,对潍坊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如今,“小镇冠军”打通了潍坊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继续保持“不贪大求全、但求特求优”的发展定力,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小镇”长出“大产业”,越来越多的“小镇产业”孕育出“国际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