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先锋丨邓兴旺:从耶鲁讲台到潍坊农田

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8月26日讯(记者 王玉龙 魏雪)2025年8月18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对外开放日暨成果展示会在潍坊峡山区举行,全面展现研究院在平台建设、基础研究、种质创新、院地共建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自2017年8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共建协议以来,研究院一步一个脚印,已发展成为拥有近900名科研员、44个独立课题组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活动现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主任邓兴旺回顾了研究院建设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方向,有关领导、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对研究院给予高度评价。

不到16岁上北大,不到23岁硕士毕业,36岁成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41岁获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最高奖“The Kumho Science International Award”,51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这位从湖南乡村走出的科学家,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选择回到祖国,落地山东潍坊峡山湖畔,投身于一场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种业长征”。

初心不忘:从湖南乡村到国际学界

邓兴旺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南沅陵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凭借老师的鼓励——“填就填最好的,填北大!反正年纪小,考不上还可以再考”,他被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录取。入学两年后,分配到植物生理生化专业。这段偶然的专业分配,决定了他此后几十年的研究方向和人生轨迹。

1985年北大硕士毕业之后,邓兴旺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毕业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元旦,进入常春藤盟校耶鲁大学任教;1995年荣获美国总统克林顿颁发的“美国总统青年学者奖”;1998年,因为在植物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年仅36岁的他被耶鲁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3年,41岁的邓兴旺获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最高奖“The Kumho Science International Award”,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常春藤大学植物生物学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来自祖国大陆的华人科学家;2015年获得《自然》杂志杰出导师奖。

在美工作期间,邓兴旺始终心系祖国。1998年,正值高考后的第20年,他开始组织举办一年一次的北京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发育遗暑期免费讲习班。

2001年,他促成成立了“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为国内植物学的基础研究储备了大量人才。

2014年7月1日,邓兴旺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全职回北大工作。他怀着对农业的情怀,开始筹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为科研、为世界的科学界做事,我希望,我的后半生能够为生我养我的故土、为中国的农民做点事情。”这是邓兴旺回国的初心,也是他破解中国农业“卡脖子”难题的使命宣言。

建设平台:打造世界一流农业创新高地

2017年,北京大学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后来邓兴旺担任院长。 2021年7月10日,研究院正式入驻山东潍坊峡山新建成的园区。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入驻新园区当天,委托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组建“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

研究院地处潍坊峡山,是一个靠山面水的科研园区。这里设施设备国际一流,除研发大楼外,配备了培训中心、公寓、蔬菜大棚、露天基地、智能温室、生长室、冷冻电镜、质谱、超算中心等先进设施。

研究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山东省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现代农业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关键技术,不断完善“人才支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初步构建起“核心团队水准国际领先、科研环境品质世界一流”的发展格局。

目前,研究院已组建7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建成7.1万平方米研发及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凤栖研发中心、1200余亩试验基地、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64间人工气候室、16间组培室,配备冷冻电镜、全套质谱分析系统、共聚焦显微镜等先进仪器设备5000余台(套)。集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层次人才近900名,研究院课题组负责人国际化程度高达70%,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6人、博士200余人,硕士400余人,组建独立课题组44个,在小麦、玉米、西瓜、番茄等作物育种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倾心为地方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邓兴旺说,作为北京大学在京外设立的首个高端农业类研究院,其定位是按照“理论学习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的模式,致力于研究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培养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专家队伍。如今,这一愿景正在逐步实现——研究院已初步构建起“核心团队水准国际领先、科研环境品质世界一流”的发展格局,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策源地。

情系三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群众眼里,他是堂堂的大院士。但在研究工作中,他想的事都紧贴着中国农民的心窝,他研究的技术,都是中国农民眼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他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做田野的“守望者”。

早在回国前,邓兴旺就针对第一代与第二代杂交水稻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攻克研究,于2008年向袁隆平院士进行了汇报,并启动相关课题。

第一次研究,邓兴旺及其团队就取得了非常明确的结果,证明了其选择路线的可行性。这一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育种的过程,育种变得更加具有可控性,学生们可以像类似编程一样,进行精准控制和操作。对此,袁隆平院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亲自将其作为杂交水稻第三代育种技术。

2017年9月,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通过“身份验证”,成为目前最为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第三代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在研究院基本完成,期待培育出杂交小麦新品种。

邓兴旺院士的另一项研究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化除草模式,为国家“稳粮增豆”的重大战略做出新贡献。

中国大豆进口量常年维持在1亿吨左右,占粮食进口依存度高达85%以上,占每年进口粮食总量的80%左右。大豆玉米为同季节播种作物,存在争地矛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保证玉米产量基本不减,提高大豆产能的战略性措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邓兴旺带领团队创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一体化除草模式,该模式能有效解决玉米大豆间作杂草防治的世界性难题,大幅降低了作物种植成本,实现作物“稳主粮、扩大豆”战略目标,2022-2023年度,该模式在黄淮海等地区试验及推广应用30万亩,培育出的适用于间作种植体系的4个玉米新品系已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

从研究院来看,在邓兴旺的组织下,陈时盛、邓云、冯铃洋、张鲁刚、杨长宪、于佳琳、叶文秀等一大批专家也分别在各自领域取得大量前沿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最新进展。

比如小麦育种技术领域,研究院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并获授权专利9项。这项技术有望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在瓜果蔬菜育种方面,科研人员绘制了世界首个无缺口西瓜参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构建了世界首个饱和西瓜突变体库,研发了多种新品西瓜。

在番茄育种方面,“北柿1号”口感番茄品种在2025中国种子大会上获得“好吃番茄”金奖,被专家总结为“九分甜一分酸”的独特风味。峡山区岞山街道大唐采摘园试种这一品种后,每公斤售价高达32元,市场反响热烈。

葡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院葡萄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发布了首个葡萄端粒完整T2T单倍型基因组和葡萄属超级泛基因组,详细解析了葡萄气孔免疫病害机理,鉴定到多个葡萄霜霉病抗性及水分利用调控关键基因。培育的抗霜霉病新品种及酿酒葡萄、鲜食葡萄,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

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研究院构建的七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和44个独立课题组的高效协作。研究院聚焦“人才支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体系。更为重要的是,研究院的人才及成果大大助力了当地农业发展,不断改善着区域农业生态。

作为研究院所在地的潍坊峡山区,充分依托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人才优势,成立“院地共建·人才兴村”乡村发展联盟,32个农村社区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课题组精准结对,邀请专家提供技术支持170余项,帮助农户减少生产成本约15%,共建育种基地700余亩,28个社区试种新型研发品种3.2万株,预计亩均带动增收2000余元。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创新基因,为峡山区加快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同建”,着力开拓库区乡村振兴全新路径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为科研、为世界的生物学领域努力;那后半生,就是扎根于生我养我的祖国,为中国农民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邓兴旺说。

在邓兴旺看来,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他希望未来的北大现代农研院能够吸引更多优秀青年重视“三农”问题,“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情。”

“我如今的愿望,就是将研究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硅谷,同时助力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未来,通过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化,一个农户用10亩地一年能纯挣20万元或更多,那农民就可以扬眉吐气了……那时候,我的心愿就可以达成了!”

峡山湖,水天相接,浩渺无垠,一群水鸟飞起飞落。邓兴旺经常站在窗前凝视着湖畔的试验基地。那里,各种新型作物品种正在茁壮成长,承载着他对中国农业未来的无限希望。

责任编辑:赵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