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据媒体报道,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有游客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而且还会误导青少年,她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一面还原鲁迅夹烟创作的网红打卡墙,一则“建议改画握拳形象”的投诉,让绍兴鲁迅故里陷入舆论热议。当投诉单指向“误导青少年”“违背控烟理念”,当部分声音试图用现代标尺切割历史细节时,绍兴文旅“不会因一人投诉盲目更换”的表态,没有偏听偏信,而是从实际出发,守住了历史的真实底色,也彰显了公共决策应有的理性与定力。
看待这面墙画,首先要回到“历史真实”的坐标系。鲁迅吸烟并非文艺虚构,而是镌刻在其生平与作品里的鲜活细节:《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的沉静笔触;《一觉》作品里对深夜伏案创作的描摹,都暗示着香烟曾是他与文字对话、与时代叩问时的“精神注脚”。这种私人场景中的生活习惯,如同巴顿将军指间的雪茄、梵高画布上的星空,是历史人物立体性的一部分,而非可随意删减的“瑕疵”。若因现代控烟理念就将其改为“握拳”,看似传递了“积极符号”,实则是用当下的单一价值标准篡改历史 ,就像给大卫像穿裤衩、给维纳斯加内衣,让鲜活的人物沦为“完美却空洞”的标本,这才是对历史最大的不尊重。
有人质疑“墙画置于公共空间,会暗示室外吸烟合理”,这种担忧实则混淆了“历史场景”与“现实引导”的边界。原版画作本是鲁迅私人书房的场景,墙画虽简化了背景,却从未标榜“公共场合可吸烟”;真正引发争议的,是少数游客“点燃打火机模仿点烟”的不文明打卡行为。问题的根源不在墙画里的“烟”,而在现场管理的“疏”。增设禁烟警示牌、加强工作人员疏导、用语音导览提醒历史背景,这些举措既能规范游客行为,又能守住历史真实,远比“一刀切改画”更具建设性。将管理缺位的责任推给历史形象,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思维”,更是对“公共空间引导”的误解。
绍兴文旅的态度,更值得肯定。它没有回避投诉,也没有被单一诉求绑架,而是在“个体意见”与“公共民意”间找到了平衡。网友的意见高度一致: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是绍兴文旅的名片。这种民意不是对“吸烟行为”的认同,而是对“历史不被篡改”的坚守,对“文化不被简化”的期待。文旅部门“广泛听取民意、统筹决策”的回应,恰恰体现了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它尊重每一位游客的反馈,却更看重多数人对历史文化的共识;它理解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元,却不纵容“精神洁癖”式的苛责。这种“不盲从”,远比“为了平息投诉仓促改画”更显对文化的敬畏、对公众的负责。
说到底,人们奔赴鲁迅故里,不是为了争论“先生指间是否该有烟”,而是为了触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批判精神,感受“救救孩子”的悲悯情怀,汲取“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气。那缕烟的价值,从不在“吸烟行为”本身,而在它背后那个深夜苦思、为民族寻路的灵魂。若我们只盯着指间的烟,却忽略了笔尖的锋芒,只纠结于“是否误导青少年”,却忘了传承先生的精神内核,才是对鲁迅最大的矮化。
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从来不是塑造“完美无缺”的符号,而是呈现“真实立体”的历史。当文明进步与历史传承相遇,当现代价值与过往细节碰撞,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兼容并蓄”的理性。保留墙画里的历史温度,用管理疏导现实争议,用教育传递精神内核,这,才是对鲁迅理性精神的最好致敬,也是文旅决策应有的清醒与担当。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